战场英勇留伤痕,忠诚热血洒边疆
红色记忆永不忘,英雄事迹代代传
革命伤残军人是革命时代的见证者、美好生活的奠基者,为更好学习革命英雄模范,关心关爱伤残军人,以革命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2024年暑假,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菲、院团委副书记黄一凡一行的带领下前往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大邑休养院探望革命伤残军人,并开展了“致敬伤残军人,传承红色记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最可爱的人”送去问候和关怀。
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师生们同革命伤残军人们亲切交流。周全弟先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冻伤截掉了四肢,但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他充满着自豪之情,不断叙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在战场上不畏艰难的顽强坚强意志。邓长会先生在战争中因燃烧弹导致双目失明,但是仍然以军人最挺拔的身姿给学生们讲述着战争的残酷和如今时代的美好,并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的鼓励和期盼。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周全弟先生的讲述
随后,师生们参观了荣军博物馆,大家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全文,仔细观摩了历史照片、瞻仰历史文物等展品,再次深入学习了解党史国史,深刻感悟了革命伤残军人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坚强精神,不断领略伤残军人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英雄气概。最后,全体青年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庄严承诺,坚守入党初心。
青年党员在博物馆重温入党誓词
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大邑休养院,团队成员来到革命伤残军人家中与他们深入交流,通过聆听老兵故事,重温峥嵘岁月,将革命英雄主义的种子,播撒到青年大学生的心田。
在刘德先生家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动情地讲述着西藏平叛战斗,将同学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场景,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战斗十分激烈,一轮炮火之后,好多战友都倒在雪地里……”回忆起西藏平叛战场上九死一生的经历,刘老感慨万分!
1958年,刘老应征入伍参加西藏平叛战斗。西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刘老回忆道:“在藏区,战士们都感到身体不适,呼吸困难,翻山爬坡更是气喘吁吁。而寒风凛冽,搜山剿匪,远程行军奔袭却是常有的事,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每个战士一个冬天就只有一双大头鞋、一件棉衣,天寒地冻、大雪及腰,坚守在雪地的战士,甚至耳朵、腿都被冻掉……在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时,刘老双手被冻在枪支上,取不下来,最后只好将双手手指全部截除。尽管身体遭受了重大损伤,但刘老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刻苦练习抱笔书法,成为了我国书法家协会的抱笔书法家,担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让他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成就,也体现了他“身残志不坚”的精神。
如今已高龄的刘老仍然心系教育、心系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刘老借用林则徐诗句深情嘱咐同学们:“要爱国,爱党、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好”!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刘老讲述革命故事
在张甫成先生家中,团队成员聆听了张老的人生经历和参加志愿军时的过往。年轻时的张老心中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渴望为祖国的安宁与和平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讲道:“目睹父亲身穿戎装,英勇参军的身影,使我充满了对军人无尽的敬仰与崇拜,激励着我保家卫国,坚定地选择当兵”。为此,他参与到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在一次任务中,张老所在阵地被敌军偷袭,一颗炸弹炸来,使他的腰部不幸被炸断,腿部也受伤,如今他仅能靠着大腿摆动行走几步。尽管如此,回忆起越自卫反击战的峥嵘岁月,他仍然精神饱满,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仿佛那些记忆仍然在他的心海中荡漾。
拜访即将结束之际,张老嘱咐同学们:“希望你们多去主动挖掘退伍老兵的事迹,传承和弘扬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同时珍惜和平的当下,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团队成员与张老及其家人合影留念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今朝盛世珍贵。通过此次寻访,实践团的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平叛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英雄的伟大和力量。作为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铭记这些革命英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滋养,汲取奋斗精神,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信仰之火熊熊不熄,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文字:刘佳丽、赵明悦
图片:刘梦滢、马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