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大学子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贡献青春力量
时间:2024-08-24 阅读:
实践日志——许晓辉
时间:2024年7月1日
地点:阿拉尔三五九旅文化纪念馆
天气:晴
主要活动内容:
我们来到了位于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文化纪念馆,这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之旅,也是一次精神洗礼的旅程。纪念馆内,一件件战争年代的农具与战斗工具,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艰苦岁月,让我们对“屯垦戍边”的伟大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1953年6月在随着毛主席的号召,2万余名官兵奏响了开发塔里木盆地的凯歌,359旅农垦纪念馆正是为了纪念这支英雄的部队而建立的,一进入场馆便能看到王震将军的铜像及其平生简介,铜像后面的是关山万里浮雕,生动的刻出了战士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生动景象。再往里走排列着一行行英勇的指挥员的肖像,让人望而生畏,其中展示元帅1名、上将6名、中将18名,少将98名,它们见证了三五九旅战士们在荒漠中开垦土地的艰辛。这里有着对战斗场景的复刻,我看着周围恶劣的环境不禁又多了几分对战士们的敬佩,多么恶劣的环境,多么英勇的战士,三五九旅战士们在恶劣环境中,一手拿枪保卫边疆,一手拿锄建设家园。一位队员在看到这些展品时感慨道:“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既保家卫国,又建设家园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随着我们的参观,战斗的场景慢慢变成了阿拉尔市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入了解了阿拉尔多年来的变迁。从一片荒芜的沙漠,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阿拉尔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和智慧。纪念馆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模型和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阿拉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阿拉尔在这支英雄部队的建设下,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也引领着这里蓬勃发展。
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农垦纪念馆之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段厚重的历史,更让我们在精神层面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它教会了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时间:2024年7月5日
地点:和田地区皮山县藏桂乡
天气:晴
主要活动内容: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红星闪闪”实践团来到了农户家中,来了解他们身上以及他们心里的红色事迹,并对基层干部做了采访,同时对当地的少数民族党员宣讲了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在基层一线生根发芽。
首先我们来到了阿卜杜大叔的家中,阿卜杜大叔是亚曼亚村的第一任村支书,也是亚曼亚村第一批入党的,在他的带领下亚曼亚村曾在2011年获得民族团结典型代表村的荣誉称号,阿卜杜大叔非常注重民族团结。阿卜杜大叔表示亚曼亚村刚开始非常荒凉和落后,沙尘满天,去县城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常常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自从党开始对本地进行援助,不少援疆干部扎根于此,他们真正改变了这里,修建了很多公路,改善了这里的水电,他们非常感激祖国和党,正是因为祖国和党的帮扶他们才能更好的发展。
随后我们来到了亚曼亚村的活动室,并在这里对亚曼亚村的少数民族党员进行红色宣讲,亚曼亚村的党员,一般白天在田地中劳作,晚上就在这个活动室里学习汉语,我们用汉语讲时他们并不能完全听懂(采取一句汉语一句维吾尔语的宣讲形式),但他们展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无一不在聚精会神的听着。在宣讲快要结束时,一位党员同志还举手主动发言,用他不太流畅的汉语讲述着他所知道的红色故事。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亚曼亚村的驻村干部,这位97年出生于云南的共产党员现在在和田的一所技术学院当老师,他是本村唯一一个汉族的基层干部,他说他的工作其实就是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他联合村干部帮助家庭困难的群众、孤寡老人到农户家去3月份施农家肥,6月份收割小麦等。他表示这不仅能够实际的帮助这些困难的家庭,还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群众交朋友,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表示他在刚到亚曼亚村驻村时最大的困难不是环境的艰苦,而是这里的村民几乎都不懂汉语,所以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好在有了良好的解决方案,使得他和村民能更好的交流,并且他也学会了一些维吾尔语以满足日常的交流。
之后我们到了村里民族团结代表典范的家庭,来采访马叔叔,在采访中他说道,他是汉族,他娶了一个维族老婆,在很久以前,他的汉族亲戚来这里找他的时候,因为说汉语,会被少数民族嘲笑,说一些难听的话。但是现在没有了,民族团结太好了。在他家的里他的姐姐和维族结婚了,他也和维族结婚了,现在过得都很好,在他和他老婆结婚以后,他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维吾尔族的名字,他很感谢党和政府对民族团结的普及以及对这边发展的帮扶,让他们能够过上好日子。
傍晚我们来到了亚村的村史馆,一进入村史馆第一张就是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代表,曾因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感人故事,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库尔班大叔”。在村史馆中,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被生动地展现。村史馆还特别展示了村里的篮球史。这个小村庄有着深厚的篮球文化底蕴。篮球是村民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自制的篮球和简陋的篮球架,开始了篮球梦想的追逐。随着时间的推移,篮球运动在村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成立了多支篮球队,还经常举办篮球比赛,吸引了周边村庄的球队前来切磋交流,篮球运动成为了村里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了村民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象征。从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到如今的美丽宜居,村庄的变化让人赞叹。
时间:2024年7月6日
地点:和田地区皮山县47团
天气:晴
主要活动内容:
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到了位于皮山县47团的沙海老兵纪念馆,沿途,一望无际的沙漠与偶尔出现的绿洲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坚韧与生命力。我们此次行程不仅是为了参观,更是为了重走沙海老兵路,亲身感受那段不修的奉献历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海老兵纪念馆庄重而肃穆的外观,它仿佛是沙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人探寻那段峥嵘岁月。步入纪念馆内部,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年代。一件件旧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沙海老兵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这里记录了沙海老兵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身于大漠深处,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退缩,没有抱怨,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中。植树造林,开垦土地,修建水利,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一个个绿色的奇迹,让荒漠变成了绿洲,让生命之树在沙海中茁壮成长。
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对红色精神的深刻感悟。它让我们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在沙海中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老兵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
在参观结束后我们回到了藏桂乡的广场上,我们和一群活泼可爱的维吾尔族小朋友一起,在空地上欢笑、奔跑。我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让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这场游戏中,孩子们尽情释放着童年的活力,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弥漫,仿佛整个空地都被欢乐的气息所包围。游戏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讲座,向孩子们宣讲国家的助学政策。虽然孩子们年龄尚小,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他们认真地聆听着每一句话。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知识的渴望。孩子们的认真表情和积极回应,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助学政策对于他们的巨大吸引力。在这次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孩子们对国家助学政策的认同和接纳。他们理解到,国家的助学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理解和认同让我感到十分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推广和宣传国家助学政策的决心。
时间:2024年7月7日
地点:和田地区皮山县
天气:晴
主要活动内容:
我们首先来到皮山县好人馆,参观皮山县好人馆,在这里,我们将深入地了解和感悟皮山县的英雄人物——库尔班·吐鲁木与艾热提·马木提等人的不朽事迹,体验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艾热提·马木提,一位英勇的人民警察,他的名字在皮山县乃至全新疆都响亮着。在好人馆中,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艾热提·马木提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参观者们凝视着这些展品,心中充满了对艾热提·马木提的无限敬仰,一位参观者动情地说:“艾热提·马木提的英勇无畏,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库尔班·吐鲁木,一个普通农民,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以骑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的感人故事,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骑毛驴的库尔班”。皮山县好人馆,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让每一位队员在感悟英雄事迹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
随后我们来到了皮山县文化馆,进入文化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皮山县的发展历程展区。这里,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生动地记录了皮山县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发展的历史跨越。实践团的队员们,或驻足观看,或轻声讨论,对皮山县如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华丽转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实物展示,生动再现了皮山县人民的多彩生活。队员们在这里看到了皮山县的现代化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设施,感受到了皮山县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巨大进步。同时,他们还了解了皮山县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体验了皮山县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不仅了解了皮山县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人民的智慧。
作者:许晓辉 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