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记忆的交融,精神的传递

时间:2024-08-27     阅读:
导语:
在春风和煦的季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活动在新都区烈士陵园悄然展开。本次活动通过拍摄纪念视频的形式,将红色文化带入乡村,激发广大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背景介绍:
“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的普及,旨在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目的是通过“三下乡”活动,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同时,也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各高校组织,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并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组队或分散个人的方式参与,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文化交流、教育支持等。
主要内容:
  1. 视频记录历史:活动通过专业设备的拍摄以及成员们的具体介绍,跟随参与者的脚步,用镜头捕捉烈士陵园中的每一个感人瞬间。从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到错落有致的烈士墓群,从珍贵的历史文物到生动的讲解介绍,让我们体会到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也许他们的事迹不尽相同,但是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和无私的奉献是相同的。这些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视频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动人。
  2. 红色文化进乡村:活动结束后,制作完成的视频将在当地电视台、网络平台以及乡村文化广场等场所播放。这一举措不仅让烈士的英勇事迹在乡村地区广泛传播,也激发了村民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也能激发大部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让他们意识到要将先烈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投身社会、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社区共建与传承:活动过程中学生共同参与烈士陵园的维护与美化工作,如清理杂草、种植纪念树、绘制文化墙等。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不仅美化了陵园环境,也加深了村民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背景资料:
  1. 名称:新都区烈士陵园(原名德育园)
  2.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普河村3社(也有资料显示为普光路)
  3. 占地面积:7467平方米
  4. 始建时间:1951年1月
  5. 保护级别: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更名为区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6. 陵园内容:陵园内建有庄严肃穆的人民功臣纪念碑,高12米,基座为国徽与红旗组成的汉白玉浮雕。陵园内遍植苍松翠柏,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陵园内安葬着65至68名烈士,包括新繁征粮工作队牺牲的30名烈士、木兰院山坡征粮工作队牺牲的19名烈士、国家公安二级英模探长吕新民烈士以及部分去世老红军等。2003年1月,王铭章烈士墓从城西川陕公路(原成都军区通信团汽修所营区内)迁建至陵园内。
结语:
走进烈士陵园,我们不仅是在缅怀先烈,更是在传承红色基因。此次“三下乡”活动以拍摄视频为媒介,成功地将红色文化带入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红色基因将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本人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