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竹织伴乡行”实践服务团暑期深入嘉兴市海盐县百步镇新升村和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探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提升的具体措施与成效。
参观“大学生科创”共富工坊和“稻虾”共作田,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农村共富模式,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改变新方式。帮助我们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前往海盐县百步镇新升村,探寻当地特色传统非物质文化“竹编”,通过拍摄“竹编”非遗宣传片来传播和发扬传统工艺,吸引广大青年学习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当地乡村文化发展。
人居环境治理需久久为功 2024年7月3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团委赴嘉兴“竹织伴乡行”实践服务团来到了嘉兴市海盐县百步镇新升村,在新升村党总支委员吴金超同志和农业农村局王均杰同志的带领下,“竹织伴乡行”实践服务团参观了当地村民居住环境,深入探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提升的具体措施与成效。
在党总支委员的引领下,实践服务团看到了最真实的农村环境现状,深刻理解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路面平整拓宽、河水清淤、规范垃圾分类等等都是几年来在村干部的带领监督和村民们的共同为人居环境治理做出的努力。在今天,实践服务团看到的是干净的马路,清澈的河水,以及分类明确的垃圾桶。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前提下,新升村更进一步向人居环境提升努力。在河两岸建造绿化带,房前屋后也栽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在河中央建造绿化浮岛等,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让生活更加便利。
村干部带领团队成员走访调研
参观的途中,党总支委员向实践团介绍了新升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方法。在卫生保洁方面,打扫路面和垃圾清理由公司承包,村干部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尽早处理。实践服务团还发现新升村有一个垃圾分类人居环境评创表,评比各户村民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出的贡献,并以积分制的形式记录,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商品。这是一种积极鼓励的政策,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既能有效完成垃圾分类,又能让村民获得收益。在农业生产上,村庄里的大部分农田被大户承包劳作,这有助于农田管理,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参观结束之后,“竹织伴乡行”实践服务团回到新升村村委会,与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王均杰同志就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座谈会上,每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人居环境治理的创新性与可行性想法。王均杰同志还提到了宅基地这一概念,该政策有利于保障农民居住权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升村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宅基房,积极响应乡村政策。
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左)
人居环境治理已经到了收尾阶段,之后将更多注重于人居环境的提升,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相信在村干部的带领与监督下,村民们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库
走进新升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一幢幢房子有序地排列,乡村活力铺面而来。随后,实践团在当地书记的指引下,进入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参观学习竹编技艺。
竹编非遗传承人周阿菊老师在介绍竹编作品
精致细腻的竹编作品被陈列于木制柜子中,散发浓厚历史底蕴的气息。这些竹编作品都是由竹编非遗传承人周阿菊同志制作而成,他详细地为实践团介绍这些作品的用途。展示的竹编作品有很多,杯垫、铃铛、摇篮、嘉兴红船……其中,周老师特意介绍了海盐滚灯。他说:“滚灯有很多,但要加上海盐两字,就是海盐的特色了。”传说滚灯之前是被当作恐吓海盗的武器。海盐地处沿海地区,古时多有海盗侵扰袭击村庄,当地人为了抵御海盗的入侵,从小练武,而滚灯就是他们练武的方式之一。比武时,有的村出红心灯,有的村出黑心灯,夺到黑心灯的村坊被认为武功高深、实力强大,连海盗也不敢侵犯。通过周老师傅生动细致的讲解,实践团了解了每一份竹编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创造力。
听完讲解,周师傅为实践团演示如何制作竹编铃铛。8根淡黄柔软的竹篾丝作为经材排列成“米”字型,两条更细长的竹篾作为纬材,采用一挑一压的方式,逐渐与经材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个铃铛的底座。再将经材立起来,纬材继续采用一挑一压的方式编织,直到高度足够容纳一个铃铛。最后将竹篾丝用交错相接的方法做成铃铛的顶部,用红流苏加以点缀。制作铃铛并不难,但十分需要耐心,每一道工序都需仔细对待,这样才能够做出优秀的作品。
与非遗传承人周阿菊同志合影
每一根竹篾,都是匠人心血的凝聚;每一件作品,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体验完竹编技艺后,实践团提出了助力“竹编”非遗传承的方案,如在周边中小学进行竹编技艺的演讲,借助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媒介扩大竹编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专门展示竹编作品的展览馆,拍摄相关宣传视频等举措扩大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在竹编体验中,实践团也用相机仔细记录下竹编工艺品的制作工序,为非遗宣传片拍摄素材,以便制作宣传片助力非遗宣传。
“青年视角”+“智能农业”=“新共富模式”
新农村“大学生科创•共富工坊”成立于2023年,青年农创客成威和黄志俊与新农村一拍即合,新农村村集体投资建设“共富工坊”,两人“拎包入住”,在新农村开展绿植经营管理,通过苗木基地的发展带动乡村发展,以灵活就业形式吸收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从而不断扩大共富工坊受益人群,同时使得新农村的经营性收入大大增长。
经过几年的发展经营,创业团队依托国外引进的新优品种,苗木基地由原来的60亩地发展到现在的180亩,容器苗基地苗木类多达150种。实践服务团也在苗木基地欣赏到了美丽的“风车茉莉”,经过成威和团队成员的的不断改良升级,“风车茉莉”发展出鹅黄、淡粉两个新色品种,更是成为国内“风车茉莉”最大生产基地之一。成威介绍到,青年创客们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优势,比如引进定时自动喷灌系统,一键实现苗木的精准灌溉;苗木基地除了销售苗木,同时也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不少年轻人也会在这聚餐烧烤,体验乡村的惬意悠闲。
在稻虾共作田里,实践团更能够感受现代农业的智能力量。实践团了解到,田里的水稻是浙江省农科院研制的高产品种,虾分为两种,一种是澳洲淡水龙虾,另一种是罗氏虾,目前主要以澳洲淡水龙虾为主。张一恒还介绍到,原来单一稻田种植的的收入大概是在每亩地两千块左右,而稻虾共作推广以来,每亩地的收入可达一万五千元,加上村民在稻田田埂边种植像茭白一类的蔬菜,每亩地经济收入最高可达两万元。新农村村委会大厅里,稻虾共作智能管控平台实时监控着稻虾共作田的各项指标,大屏幕上能够显示水下探测器数据,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等,运用科技手段更好的进行稻虾共作田的环境监测,新农村实现用科技为农业赋能。
结束为期三天的实践调查后,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在新农村村委会的会议室,进行了一场微宣讲,团队成员提出自己认为美丽乡村应该具备的三个关键词,运用三天社会实践的所见所感去诠释这三个关键词,通过青年视角,为自然环境整治和人文环境培育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更好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微宣讲
新农村的景美、民富、人和体现出“千万工程”的蓬勃生机,和美乡村建设以“党建统领”助推“生态绿”、挖掘“共富金”,在乡村振兴中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农文旅融合发展,蹚出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和美乡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