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专访红色人物:关于皖赣地区红色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5-03-15     阅读:
一、引言
皖赣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医疗资源,为根据地军民健康保障和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皖赣地区依托红色中医药文化资源,探索“红+医”特色发展路径。本报告通过专访红色人物(老红军、革命后代、中医药传承人),结合实地调研,梳理红色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价值、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二、调研思路
(一)目的(提出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专访红色人物,聚焦红色中医药文化发展。追寻红色中医药记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传承新时代中医药特色。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和故事,挖掘红色精神内涵,并进一步将所得到的调研结果与现状和问题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传承红色精神贡献力量。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是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践行红色之旅和专访红色人物则是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
调研主旨:践行红色之旅,专访红色人物,追寻红色中医药记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传承新时代中医药文化。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线上线下结合)
我们团队设计的问卷调查覆盖了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和中医药文化景区,主要针对医学生、党员、干部、抗战老兵等不同群体。发现存在人们对于红色基地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对红色革命时期的中医药文化发展认知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设计问卷、测试问卷、线下线上分发问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来分析很了解人们对红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认识,分析现存问题如:人们对中医药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
2.实地走访(行动调研法)
团队实地走访了很多户人家,访谈对象包括老党员、老干部、老中医、抗战老兵等,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团队确定调研区域与调研对象,调研区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亳州市古井镇药王村,安庆市太湖县,合肥市肥东县,六安市金寨县等。调研对象主要是:中医院部分老党员,退休老干部,抗战老兵等。主要从这两方面来展开本团队的社会实践调研,通过访谈,资料分析的方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整理,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医药与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其现在所遇到的问题等。
团队首先确定调查地区和采访对象,采访地区有:亳州市古井镇药王村、安庆市太湖县、合肥市肥东县等。采访对象包括老党员、老干部、老中医、抗战老兵等。根据走访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
三、皖赣地区红色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溯源
1. 革命战争中的中医药实践
战时医疗体系:以方志敏、粟裕为代表的革命队伍在皖赣边区建立临时医院,利用本地中草药(如金银花、艾草)治疗伤员,形成“就地取材、军民共采”的医疗模式。
红色药方传承:如“红军止血散”“行军防暑汤”等药方沿用至今,部分被收录于地方中医药典籍。
2. 红色人物与中医药故事
老红军口述:采访95岁老红军张某某(化名),回忆其参与采药、制药的经历,强调“一根银针治百病,一把草药救万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革命家庭传承:以黄山市“红军药铺”第三代传承人李某为例,其家族至今保留革命时期的中医诊疗器具和手抄药方。
四、红色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发展现状
1. 文化价值:红色精神与中医智慧的融合
“医者仁心”与“革命信仰”: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与革命时期“自力更生、服务群众”的精神高度契合。
非遗保护:皖南“新安医学”与赣北“樟树药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药方申请专利保护。
2. 实践探索:从历史资源到产业转化
红色中医药研学基地:如江西婺源“红军中医文化馆”、安徽金寨“大别山中草药博览园”,开展红色教育、药膳体验、中医诊疗等项目。
文旅融合项目:设计“重走红军采药路”旅游线路,串联革命遗址与生态药园,开发“红医文创”产品(如草药香囊、革命药方手册)。
3. 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
安徽省出台《红色中医药文化保护条例》,赣州市设立“红色医药传承基金”。
高校合作: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红色医药史”选修课,培养复合型人才。
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历史资源挖掘不足:部分红色药方、诊疗技术因传承人老龄化面临失传风险。
产业化程度低:文旅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高端康养产品与品牌影响力。
协同机制缺失:文化、卫健、文旅部门联动不足,资源整合效率较低。
年轻群体参与度低:红色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单一,难以吸引Z世代关注。
六、发展建议与创新路径
1. 抢救性保护与数字化传承
建立“红色中医药档案库”,通过影像记录、口述史整理保存濒危技艺。
运用AR/VR技术还原革命医疗场景,如“虚拟红军医院”沉浸式体验。
2. 推动“红医+”产业融合发展
“红医+康养”:开发药膳食疗、中医理疗等高端康养套餐,定位长三角高端客群。
“红医+研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小小赤脚医生”实践课程,强化青少年教育。
3. 构建多元协作机制
成立皖赣红色中医药文化联盟,统筹资源开发与品牌推广。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民入股”模式。
4. 创新传播方式
打造“红医网红IP”: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红色药膳制作、草药采摘Vlog。
举办“红色中医药文化节”,设置药方复原大赛、中医技能擂台等活动。
七、结论
皖赣地区红色中医药文化是革命精神与中华传统医学的宝贵结晶。通过活化历史资源、创新产业形态、强化代际传承,可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建设的独特优势。未来需进一步凝聚多方力量,让红色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成为皖赣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名片”。
作者:颜秉硕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