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清晨6点,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计算机学院“畲韵寻踪”实践团前往丽水市景宁县鹤溪街道,开启了一场以“探畲韵千年,共绘乡村振兴画卷”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此次活动旨在推进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理念落地生根,助力学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洗礼。

图为实践团在中国畲族博物馆参观学习。陈奕舒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调研访谈。郭芸兰 摄
实践团员们于12点安全抵达景宁县鹤溪街道,虽烈日当头,但成员们的热情丝毫未减,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将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中国畲族博物馆。该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6500平方米,是一座集民族艺术培训、文艺民俗展演、文化休闲娱乐、创作研究、文化经营性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标志性建筑,也是了解畲族人文历史、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在博物馆内,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老师亲切交流,详细了解畲族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畲族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图为极具文化意蕴的畲族彩带展览。肖佳仪 摄
自2010年10月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展示畲族特色风貌和灿烂文化,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实践团成员们跟随博物馆讲解员认真学习了畲族的起源与迁徙、环境与聚居、生产与交换、饮食与服饰、社会与风习、信仰与崇拜、文化与艺术等内容,还参观了畲族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陶瓷器、传统服饰、生产工具、玉器、木雕等历史文物,这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对畲族人文历史的认知视野。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新华小区与本地居民调研畲语传播现状。王冰冰 摄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拜访参观了畲服名师工作室,体验了传统畲服制作。畲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多样,不仅是畲族文化的象征,更是畲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体现。畲服名师工作室蓝老师表示:“希望年轻人多去了解畲服,加大宣传力度,传承优秀畲族传统文化”。资料显示,景宁县拥有21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39项市级非遗项目、109项县级非遗项目,涵盖畲语、畲族民歌、畲族传统体育、畲族彩带编制技艺、大际罐制作技艺(畲祖烧)、畲绣等。然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畲族文化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青少年接触机会少、资料稀缺等诸多困境,许多珍贵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化甚至濒临失传。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所学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畲族传统服饰制作。陈思雨 摄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合影。任一欢 摄
此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承载着畲族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团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下乡”的初心。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和努力,让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实现文化的生生不息与薪火相传,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