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九江学院艺术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在付垅村儿童之家迎来了第四日课程。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创作交织,旨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释放想象力。
两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展示作品任耀庭
上午课程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志愿者老师武宫慈、张雅琪等首先为孩子们讲解青阳腔脸谱的色彩象征与艺术特色。在细致示范纸张折叠、描画轮廓及安全剪裁技巧后,孩子们全情投入创作。剪刀翻飞间,粗犷或精致的青阳腔脸谱跃然纸上。课程延伸至窗花制作,孩子们巧妙融入戏曲元素,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童趣的几何纹样。为激励创作热情,队员们特别准备了“敖丙”神话形象剪纸,奖励给表现优异的孩子。
实践队员张雅琪给小朋友展示剪脸谱的前置工作饶玉玺
下午的粘土课堂转向自由创作。在任耀庭等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尽情释放想象力:有的以青阳腔剧目为蓝本,塑造戏台与角色;有的构建“恐龙乐园”或田园风光,精心雕琢蔬菜纹理与场景细节;还有的专注捏制小猫小狗等可爱形象。队员们适时指导塑形技巧,教室内洋溢着动手创作的专注与交流的欢笑。
任耀庭老师协助小朋友完成自主创作徐房清
考虑到孩子们久坐室内,课程尾声,实践队组织了一次田野漫步。在老师带领下,孩子们有序步入自然,触摸树皮纹理,观察草丛昆虫,收集缤纷落叶。短暂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身心舒展,也为艺术实践增添了亲近自然的生动注脚。
任耀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展示粘土作品徐房清
之后老师们组织集体外出活动。孩子们有序参与,在户外尽情奔跑、游戏,欢声笑语回荡。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手拉手一起外出活动任耀庭
此次支教以剪纸为媒传递青阳腔非遗精髓,借粘土之趣激发儿童创想,辅以自然体验滋养心灵,不仅丰富了乡村孩童的暑期生活,更在巧手创作间播撒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通讯员:劳瑞欣、叶露、龚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