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覃涵璐)为深入贯彻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精神,探寻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锦绣黔程”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8日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在这片布依族聚居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与传统对话、与文化同行的实践之旅。
吊脚楼中悟智慧 米箩镇作为布依族重要聚居地之一,处处浸润着浓郁的布依风情。实践团半方塘的布依吊脚楼。这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智慧诉说着布依先民的生存哲学——底层架空以避潮湿、防蛇虫,上层住人兼顾通风采光。抚摸着温润的木柱,队员们不仅惊叹于传统建筑的精巧,更读懂了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这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布依族与自然共生的文化载体。
村寨田畴遇乡情 实践团沿着蜿蜒的村路走进米箩镇的核心聚居区。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的民居多保留着布依传统风貌。途中,遇见一位背着竹篓的布依奶奶和手持镰刀的布依爷爷正从路上走来。我们赶紧上前询问布依族古老的传说以及习俗。他们虽年事已高,却清晰记得布依族的古老传说,她指着墙上的“六月六”节庆照片,讲述着祭田神、对山歌、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那些关于迁徙、劳作、团结的故事,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种在队员们的心田。临别时,队员们与老奶奶合影,她布满皱纹的手是岁月的印记,眼神里的慈爱是对后代的期望,让大家读懂了“传承”二字的重量。
农耕遇青相辉映 行至村外,一片青绿的稻田铺展在眼前,稻穗饱满。队员们与田间劳作的布依乡亲挥手致意,他们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却笑得质朴而灿烂。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与这片土地合影,镜头里,蓝天白云、稻田民居与青春身影交相辉映,仿佛定格了传统农耕文明与年轻力量的相遇。
溪畔童欢见本真 途中的小溪边,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三五成群的布依孩童挽着裤脚,在清澈的溪水里捉贝壳、打水仗,衣襟湿透却乐此不疲。他们的方言里夹杂着汉语词汇,清脆的笑声里满是无忧无虑。这鲜活的一幕,让队员们看到了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它不必刻意雕琢,而是融在日常的嬉闹里,藏在长辈的叮咛中,顺着溪流、伴着稻香,自然流淌。
婆语声声传文脉 一天的实践结束,队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感悟。我们不仅见识了吊脚楼的建筑美学,更触摸到了布依族“敬自然、重亲情、守本分”的文化内核;不仅记录了稻田与溪流的诗意,更理解了“生活即传承”的深刻含义——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民居的炊烟里、孩童的笑声里、老人的故事里。这次行走让我们明白,青年一代的责任,不仅是“看见”文化,更要做文化的“传声筒”与“播种者”:把布依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用现代视角解读传统智慧,让古老文化在与年轻力量的碰撞中,绽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脚下的路还在延伸,“锦绣黔程”的实践团的步伐仍在继续。我们知道,每一次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遇,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份对传承的思考与行动,都是为“锦绣中华”添上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