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与护理学院 “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成员熊沁媛等一行来到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双林村,这是她们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三站。此行她们将寻访一位扎根基层乡镇25年,守护村民生命健康的村医——饶六兵。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像饶医生这样默默奉献的村医有很多,他们没有三甲医院的先进设备,却握着乡亲们最信赖的听诊器;他们的诊疗范围跨越全科,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 "守门人",更是乡土间流动的健康灯塔。
卫生室里的 "乡土密码"双林村的清晨,总伴着饶六兵药箱扣合的轻响。村里留守老人多,大半辈子没出过远门,腿脚不便成了就医最大的阻碍。常常是一通电话,饶医生便会准时出现在老人家门前,为老人服务治病,他熟练的打开医药箱,动作麻利得像在自家抽屉里取东西,三言两语间便从老人断断续续的描述里锁定病症。"这些老伙计的病,闭着眼都能摸准",饶六兵的自信里,藏着 25 年的朝夕相处:哪家老人有糖尿病并发症,哪家的药得掰成四分之一吃,他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更刻在了心里。对村民而言,他早已不是单纯的医生。药箱里装的不仅是药品,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
疫情中的 "逆行脚步"谈及三年前的疫情,饶医生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寻常日子。“当时村里封路,不少老人缺药断诊,如果是遇到那种出行不易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的时候,一定是上门服务。”他每天背着消毒喷壶和药品,在田埂间穿梭。这些过往艰辛他都轻描淡写地带过。上门送诊就会加大感染风险,我们问他怕不怕感染,他指着墙上 "医者仁心" 的匾额说:"当医生的,要是怕风险就不敢开门坐诊,那还叫啥医生?如果医生因为感染而不去治病,那就违背了医生这门职业。" 这份朴素的担当,没有豪言壮语,却让 "救死扶伤" 四个字在乡土间有了最真切的模样。
全科医生的 "日常清单""我们哪有啥科室之分?村民的需求就是科室",饶六兵笑着打开他的工作台账:从儿科到老年病,从皮肤伤到慢性病管理,都是日常工作内容。除了每日必不可少的配药,打针的工作,他还会定时去为看看那些出行不易的老人,为他们家里送去药品,他的诊疗范围随村民需求无限延伸。
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出诊八趟,饭凉了热三遍才吃上。但无论多累,他总会在睡前整理健康档案,在重点人群的名字旁画个红圈 —— 那是第二天必须回访的对象。"张三家的血压还没稳住,李四的降糖药快吃完了",这些琐碎的记挂,串联起他 25 年的从医岁月。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 “红医精神",这位不善言辞的乡村医生忽然严肃起来:"战争年代的红医是背着药箱跟着部队救伤员,现在的我们,守好这片乡土的健康,让乡亲们少生病、看好病,就是传承。" 他希望年轻一代能明白,医者的信仰不在高楼大厦里,而在田间地头的脚步里,在村民求医时那句 "饶医生来了" 的安心里。

饶医生也是每位乡村医生的缩影,正是无数个 "饶六兵",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 25 年、30 年的光阴,把 "健康守门人" 的承诺,写成了一首关于坚守与奉献的乡土诗篇。随着时代发展,红医精神从革命年代的 “战场救护” 延伸到和平时期的 “医疗卫生为民”,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精神根基。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直面困难” 的勇气、“守护生命” 的担当,永远是跨越挑战的力量源泉。“饶六兵”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让健康中国的根系,在广袤乡村扎得更深、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