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洛阳地区乡村文化的振兴发展,深入探寻河洛地区古迹遗址蕴含的乡村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2023年7月16日,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下乡“以纹之铭,探索千年河洛密码”队伍实践团来到了位于伊水河畔的洛阳龙门石窟。近距离走进千年古迹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探索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感受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奋发进取的精神境界,见证河洛地区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团队成员在龙门石窟开展历史古迹文化讲解和纹样描摹写生等相关考察活动。感受千年河洛文化的魅力,以实践行动为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赋青春之能。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从而开展文化实践考察工作,发扬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团队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本着“立足文化,创新发展”的理念,将创新融汇贯通在河洛文化发展中,进一步保护、传承、发扬河洛文化。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龙门村,是从村镇里走出来的名胜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发展的艺术典范,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实践团队成员在活动开始前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对龙门石窟及石刻纹样的起源、文化、介绍、内涵等有着一定的了解。实践团队队员引用白居易对龙门石窟的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为始,向游客从造型方面、人文历史、文化艺术逐步介绍龙门石窟。在实践团队队员讲解的过程中,将关于龙门石窟的小故事柔和进讲解当中,采用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方式,使讲解生动有趣,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倾听。随着团队讲解员的深入介绍,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刻唯美的龙门石窟“画像”缓缓展开。通过此次公益性的讲解,龙门石窟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将被更多人了解,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同时也为实践团队成员绘制龙门石窟纹样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实践团队成员在行走龙门的途中,了解到龙门石窟作为洛阳龙门镇的文化瑰宝,为乡镇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龙门石窟宾阳三洞、摩崖三佛、卢舍那大佛等众多石刻艺术。石窟中保留着丰富的壁画和摩崖石刻,其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团队成员观赏着龙门石窟精美的石刻艺术,领悟到建造龙门石窟时先辈追求雕刻精美的工匠精神、文化融合的开放包容思想、契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无不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深邃、宏大和厚重,传递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真谛。在不断欣赏探索龙门石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被眼前的壮丽造景吸引,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历史的厚度与深度。
实践团队成员在了解探索观察完龙门石窟后,在不影响其他游客观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位置,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画笔和绘本。团队成员细致的观察石窟中纹样的形式、肌理、颜色、走向,选取完整的纹样,进行艺术美学的加工,在绘本上先后勾勒出宾阳洞、莲花洞、奉先寺火焰纹、卢舍那大佛背景及底座的千年历史纹样。团队成员在描摹绘制的过程中,成员观察到石像及纹路均有不同程度的毁坏,揭示了在文化传播的工作时应更加注重历史文物的保护,用文物遗迹的留存续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揭秘千年文化熠熠生辉的秘密,深耕文化沃土,再现文化千年辉煌。在绘制的纹样的进程中,对河洛文化有着较为直观的认识,体会到了先贤的智慧与艺术审美,点燃了团队成员对河洛文化探索及保护的热情。
龙门石窟是一个文明古代的缩影,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河洛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本次对龙门石窟的实践考察活动,实践团队以介绍石窟及描摹纹样的形式,记录河洛地区的传统记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河洛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焕活文化发展。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对龙门石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加强了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响应时代。实践团队为了贯彻落实二十大的重要精神,积极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将智慧创新的理念融入文化。以青春之我,绘文化闪耀的蓝图。弘扬对文化探究和保护的精神。依托青年创新力优势,为实现文化复兴,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