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与护理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的成员朱妤馨和吴静玉一行将“行走的红色课堂”迈入了位于家乡武汉的白求恩纪念馆,深入探寻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红色足迹。继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学习之后,这也是团队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十一站。这座特殊的纪念馆坐落于武汉市第五医院内,这座纪念馆不仅承载着白求恩在武汉的珍贵历史记忆,更成为新时代医护学生感悟职业精神的重要课堂。

武汉白求恩纪念馆是全国第三座白求恩主题纪念馆(继石家庄、唐县之后),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开放。其所在地武汉市第五医院前身为高隆庞修女会诊所,1938年1月,白求恩曾在此冒着日军轰炸,连续一周为伤员进行紧急手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了他在中国抗战初期的无私奉献。
走进武汉白求恩纪念馆,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热血激昂的年代。纪念馆分为室内纪念展厅和室外纪念广场两个部分。室内展厅以“医德医风教育”为主题,通过大量珍贵的文字图片,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白求恩光荣的一生和感人至深的事迹,重点展现了他在武汉工作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38年1月,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率领援华医疗队抵达抗战临时首都武汉。彼时的武汉,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轰炸,城市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伤员不断被送往医院。据武汉市档案馆记载,在等待北上延安的28天里,白求恩与助手琼·尤恩主动请缨,在汉阳高隆庞修女会诊所(现武汉市第五医院)投入战地救护。据武汉白求恩纪念馆的史料显示,当年白求恩团队在警报频响的环境中,一周完成了117台紧急手术,其中包括43例截肢和29例弹片取出术。馆内珍藏的1938年1月15日《汉口日报》记载:“加拿大医师白求恩连续工作18小时后,仍坚持为一名腹部中弹的儿童实施手术。”
纪念馆内最震撼的展品是一组按1:1比例复原的手术场景:斑驳的木制手术台上,摆放着当年使用的简易麻醉装置和经过改造的民用器械。团队成员真切地体会到了白求恩大夫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医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

除了展现白求恩的事迹,室内展厅还陈列着首批入选“白求恩纪念馆”的武汉地区新时期好医生,包括裘法祖、桂希恩、张应天、江泽熙、陈曼仙和王争艳等人的先进事迹。他们以白求恩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医者仁心,传承着白求恩精神。走出纪念馆,同学们感叹:“白求恩不仅是医生,更是一位用生命诠释医者仁心的战士。在极端条件下,他仍坚持优化医疗流程,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求恩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八十余年来,白求恩精神始终是中国医疗事业的精神坐标。如今,无数的医护人员以白求恩为楷模,从三甲医院到基层诊所,从日常诊疗到抗疫前线,她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未来,我们也将成为医护工作者,本次“行走的红色课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使命。白求恩的故事,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守初心,传承这份跨越国界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