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福州工商学院“仁心暖霄”实践队赴云霄县陈岱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助力非遗传承,文化传播

    时间:2025-08-01     阅读:
    来源:福州工商学院“仁心暖霄”实践队
  为了了解历史文化,助力文化传播,有幸受邀到聚星楼进行实践活动。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聚星楼是漳州市的名楼之一。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以花岗岩条石为基,三合土夯墙,圆形,直径60米,面积3330多平方米,3层高14.3米,每层32间,均设前堂后厅。2、3层各有内通廊。民国1939年秋遭日机炸毁其中45间,其余完好,仍居住民户。
  
  ★聚星楼正面图
  
  2020年8月1日,在陈少华将军的关怀指导下,旨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乡青少年一代的聚星书院成立了。聚星书院属于公益教育,“聚星书院”这四字是陈少华将军亲笔题名。应聚星书院院长的殷切期待,我们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趣味分享课,结合大学所学的知识,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玩乐中探索求知,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了解了聚星楼的由来与独特的建筑结构。
  
  ★陈少华将军的题字
  
  聚星楼为八角形楼阁式砖石塔,通高24.6米,共五层,采用“下实上虚”的布局,底层以花岗岩为基,墙体厚达1.2米,往上逐层收分,体现明代闽南塔楼“收分稳基”的营造思想。结构细节:墙体采用“砖石混砌”工艺,外侧以花岗岩条石错缝砌筑,内侧填充三合土,增强抗风抗震能力;各层楼板为木构梁架,通过榫卯与墙体连接,形成“刚柔相济”的整体结构;塔檐采用叠涩出挑,既减少雨水侵蚀,又通过力学分散减轻墙体负荷。聚星楼的建筑结构是明代闽南地区防御性建筑与传统营造技艺结合的典型范例,其“砖石混构、收分稳基、刚柔相济”的特征,为研究闽南古建筑抗震设计与材料应用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我们带上了画笔颜料让小朋友自己动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脑海里的聚星楼,他们就是聚星楼里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我们与小朋友聊未来的理想,其中有一小女孩最让我们影响深刻,她说她现在想学习金融,长大了想要考上南开大学。聚星书院院长与我们进行了交流,聚星书院现如今是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为目的而开设的。
  
  ★小朋友们的作品展示与我们的指导过程
  
  馆长的盛情邀约,像一缕温暖的阳光,为我们与聚星楼的
  
  邂逅增添了别样的意义——他提议让我们在塔楼的墙面上留下属于这个夏天的独特印记。这份邀约背后,藏着一份更深的期许:“如今城里的孩子,大多认不出餐桌上的米饭究竟来自哪里,更不晓得一粒米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端上餐桌。”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我们心里漾起圈圈涟漪。我们当即决定,要画一幅关于水稻的画作。这不仅是为了给并肩同行的团队留下一份鲜活的纪念,更想借由斑斓的色彩,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认知的种子:从田埂上泛着青芒的秧苗,到盛夏里沉甸甸的稻穗,再到谷仓中
★这是团队在楼里的作画
  
  金灿灿的稻谷,每一粒米都藏着土地的馈赠与农人的辛劳。我们握着画笔的手仿佛有了重量,希望这面墙能成为一座桥梁,让孩子们透过画面读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让农耕文明的微光,在时光里轻轻流淌。
  
  夏日炎炎,炽热骄阳似火,我们于烈日光晕下执笔作画。青春的热忱在每个人心底沸腾,大家默契地分工协作,有人调和颜料,有人勾勒轮廓,有人填充色彩,笔尖在砖石墙面游走的沙沙声,与彼此急促的呼吸交织成独特的旋律。这份在酷暑中迸发的执着,既是团队青春力量的生动注脚,更化作笔下流淌的色彩,为非遗建筑的活化传承与农耕文化的科普传播,添上了一抹属于当代青年的炽热亮色。为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实践添彩。
★这是最后与小朋友们和聚星书院院长的合照。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我们心底刻下了深深的震撼。当指尖抚过聚星楼斑驳的墙体,那些日军炮火留下的弹痕仍清晰可辨,砖石的裂痕里仿佛还回荡着岁月的阵痛。而转身望去,修复后的塔楼飞檐翘角依旧挺拔,阳光穿过窗棂洒在新补的砖石上,新旧痕迹交织成一部沉默的史诗。这份从创伤到重生的蜕变,让我们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更真切感受到文明传承的坚韧力量,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慨与敬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