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学习,回溯"人工天河"的凿建历程
在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跟随指引标牌,系统了解红旗渠工程从艰难立项到全面竣工的全过程。展柜中陈列的修渠者攀崖凿石时使用的铁锤、钢钎,墙上悬挂的泛黄老照片,以及"青年洞""凌空除险"等场景复原,将队员们带回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当看到"一锤一钎一双手,劈开太行穿山来"的实景展示时,队员们纷纷感慨道"这些布满裂痕的工具,分明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刻下的精神图腾。"


精神共鸣,从历史丰碑到行动指南
"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小队队员们在参观后纷纷表示。作为土木工程和交通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当年3万名林县儿女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靠简陋工具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工程,这种坚韧与担当正是当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品质。队员们一致承诺,将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后续调研实践,聚焦太行山区道路修缮、水资源利用等现实需求,用专业知识破解发展难题。



薪火相传,让精神之渠永续奔涌
走出纪念馆,队员们再次重温誓言"以青春之力接续奋斗,用专业之能服务'三农'。"此刻,渠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从1960年代"劈山引水"到新时代"科技兴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这条流淌着民族脊梁的"人工天河",正通过一代代青年的传承,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渠水润乡,‘砼’赴太行”小队指导教师祝鹏程团队成员秦旗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23-01齐海舟 道路与桥梁2023-04王聚森 道路与桥梁2023-03石嘉薇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24-01石朕赫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2024-02王珺 工程管理2024-02李欣洁 工程管理2024-01谭朕宇 工程管理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