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晴 王梦锴)为切实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战略号召,鼓励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本领、贡献力量,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珍护野生飞羽・共筑生态和谐”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14日至7月28日前往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开展专项调研。在为期15天的实践中,团队先后走访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东西楼中心管护站、秦岭四宝科学公园、周至县生态环境局、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第一分局楼观台派出所、黑河湿地实验保护区等多地,开展调研学习,并走进社区举办生态守护宣讲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座谈听需求共谋护羽计划 实践团首站聚焦多方联动,与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西安市周至县生态环境局、陕西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第一分局楼观台派出所等单位展开深度座谈,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凝聚共识。
在楼观台林场,双方围绕“科普赋能乡村,助力生态新篇”主题建言献策,王国强副场长坦言,野生鸟类保护事业因高校力量的加入焕发新活力。随后,实践团携手周至县生态环境局等单位赴黑河湿地实验保护区调研,只见白鹭嬉戏、野鸭游弋,完整的生态链尽显自然之美。当日下午的座谈会上,共青团周至县委员会代表与周至县生态环境局代表分别介绍周至县近年爱鸟护鸟、生态保护举措、成果与实践经验,双方达成长效合作共识,为生态与乡村融合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图为共青团周至县委员会代表介绍生态保护举措。张少波 供图
与楼观台派出所的交流中,民警详解林区警务分布与鸟类栖息地保护重点,所长李震从秦岭生态保护战略高度阐释护鸟意义,强调其对维系生物多样性、筑牢乡村生态根基的关键作用,让实践团明晰生态保护的长远价值。
图为所长李震为实践团阐释护鸟工作意义。白景琦 供图
深入林区实地学习设备原理 为掌握野生鸟类保护技术手段,实践团走进东西楼中心管护站,系统学习生态监测设备的应用与原理,感受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力量。
管护站工作人员展示了服务器、红外相机、动物音频监测设备等,详解数据传输流程:设备采集的信息经无线扩网器、合网器汇总至铁塔,再通过无线网桥传至服务器分析。实践团成员深入探讨设备运行与数据安全问题,并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深入林区,实操红外相机与音频设备——前者通过红外感应捕捉红嘴蓝鹊等鸟类影像,后者依托算法识别鸟类叫声。
三天观测中,团队记录到红腹锦鸡等保护鸟类及白颊噪鹛等“三有”鸟类,将理论与实操结合,不仅掌握设备应用,更切实体会科技在鸟类保护中的核心作用,为后续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在东楼中心管护站,实践团还发现垃圾堆积、竹子生长问题,及时提交报告助力林场制定针对性措施。
图为实践团与工作人员深入林区观测检验设备。蒙付豪 供图
调研促行动筑牢生态根基 实践团以调研为基、行动为要,深入社区村落、林场园区,将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夯实乡村生态振兴基础。
在楼观镇楼观社区、赵代村,实践团与社区干部、村支书座谈,了解居民护鸟意识与乡村振兴产业规划,通过问卷与走访掌握当地爱鸟护鸟信息。在西楼中心管护站,成员协助开展车辆进出检查,严查火源、野生动物制品等违禁品,同步张贴海报、发放倡议书,强化进山人员生态意识。
巡护林场时,团队结合卫星实景图,在8处鸟类密集区绘制“鸟类管护观赏路线图”,为“生态管护员”工作提供指引。走进赵代村猕猴桃园,实践团发现80%果农采用“以鸟治虫”模式,减少农药使用,吸引20余种鸟类栖息,形成“鸟类护果、果实增收”的良性循环,更探索出“有机肥-昆虫-鸟类-粪便肥田”的小型生态链。
此外,实践团赴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调研,了解朱鹮等鸟类的保护与放归机制,在周边开展问卷与宣传;联合生态管护员入户宣传,以“解读+互动”方式将专业知识生活化,提升居民护鸟意识。
图为实践团在楼观社区进行调研。赵雨欣 供图
宣讲显成效共绘振兴蓝图 通过举办主题护鸟艺术节,实践团集中呈现实践成果,将生态保护知识普及给更多村民,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
在赵代村,艺术节以“科普赋能乡村,助力生态新篇”为主题,通过宣读倡议书、播放科普视频、知识问答等环节,让村民在互动中学习护鸟知识。孩子们踊跃参与问答,村民主动分享感悟,为后续工作提供实用建议。在楼观社区,实践团与社区协作布置会场,通过观赏路线图展示、画眉鸟保护等级讲解等,让“爱鸟护鸟”理念深入人心。
活动中,村民们认可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掌握保护知识,更激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实践团通过记录村民建议,为持续开展鸟类保护工作提供方向,助力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图为实践团在楼观社区举办主题护鸟艺术节合照。张愉翔 供图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精准聚焦野生鸟类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以科技赋能护鸟行动,创新引领生态科普传播,扎实探索“守护飞羽生态,专业助力振兴”的特色路径,以实际行动书写高校学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发展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