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砥砺初心使命,2025年7月13日至7月17日,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寻找红色印记柯渡行”实践团队奔赴寻甸、嵩明、富民三地,通过实地探访、人物访谈、劳动实践等形式,重温红军长征历史,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1.寻甸:追溯红色记忆,传承长征精神
7月13日,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后走进先锋六甲长征纪念馆和鲁口哨村长征纪念馆。在先锋六甲长征纪念馆,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在鲁口哨村长征纪念馆,队员们了解到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发布 “4・29” 渡江令的地方,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在关键时刻的果敢决策和坚定信念。
2.深耕柯渡:红色村庄里的“活教材”
7月14日至15日,团队在寻甸柯渡镇展开深度实践。柯渡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站点,其纪念馆保存着大量革命文物,生动展现了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光辉历史。队员们参观了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丹桂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以及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鱼水情。团队在丹桂村村委会的帮助下,采访了严怀兴、马发科、杨怀修三位老党员。
老党员们结合亲身经历,将长征故事与乡村振兴实践娓娓道来。严怀兴同志为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在丹桂村的经历,马发科同志抒发了当地居民在党领导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生活越来越好的感受,杨怀修同志带队村中行走,就地讲授红军长征故事。队员们表示,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讲述,让长征精神从历史文本变成了可触摸的精神力量。
3.嵩明:感悟革命精神,投身劳动实践
7月16日,团队奔赴嵩明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1935年、1936年红军两次途经嵩明的历史:红一方面军攻克嵩明县城、占领杨林兵站为渡江争取时间;红二、六军团在当地打富济贫、播撒革命火种。
参观后,团队在纪念馆前唱响《团结就是力量》,歌声回荡广场;在革命先烈胡如瑛故居前,队员们面对团旗重温入团誓词,誓言中饱含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当日下午,团队转至嵩明县东村农田,协助村民施肥。烈日下,队员们分工搬运、施肥、平地,践行“自找苦吃”的劳作实践。
4.富民:探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7月17日,活动最后一天,团队在富民县完成收官之行。在红军长征过富民纪念馆(复建自清代北邑碉楼),队员们了解到1935年、1936年红军两次途经富民的历程——4天行程280多公里,足迹遍布百余村寨。馆内沙盘与历史场景还原,让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次震撼人心。
随后,团队走进富民县特色文化展示馆,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彝绣的绚丽针法、女书的娟秀字体,让队员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魅力。非遗是民族的根与魂,我们有责任让它们传承下去。
此次三下乡活动,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的队员们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接受了深刻的红色教育,传承了红色基因,坚定了理想信念。同时,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和乡村调研,队员们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继续弘扬长征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团队名称:寻找红色印记柯渡行
指导老师:李佳临、字淑慧、陈秋月
团队队长:尹涛
团队成员:白永爱、毕天兖、李爱萍、蒋金伟、余奕平、李沛宇、许学坤、刘欣、李姗姗、王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