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探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与精神密码,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竹梦溪行”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在魏迪、王思琪老师带领下,赴全国“零垃圾”第一村、“两山理念”核心腹地——安吉县横溪坞村,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生态治理基因溯源之旅。
党群中心深对话:裘书记解读红引绿兴
实践首站在党群服务中心,分队与裘书记展开深度对话。通过鲜活案例深刻领悟“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发展密码。裘书记的回答引发队员强烈共鸣,大家誓言要做新时代“两山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蛹工坊中观巧思:废弃物变身生态艺术
为具象化理解裘书记“生态即红色基因”的深邃思想,分队成员在村委干部引领下,走进了承载生态智慧的“蛹工坊”。穿行于废旧电器零件涅槃重生的艺术长廊,凝视枯枝朽木幻化而成的精巧庭院模型,队员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大家深刻体悟到裘书记所说的“生态是新时代红色基因”的深意。这是对“绿水青山”价值最生动、最富创造力的守护与升华。
雲溪民宿看治理:硬数据展现善治闭环
实践第三站,“竹梦溪行”分队走进青年返乡创业的标杆——雲溪民宿。在那里村长以硬核数据揭晓“不出村”机制的红色基因。垃圾分类准确率92%,是党员带头3650天“两桶一袋”的坚守;12年零上访记录,是‘网格铁脚“日行两万步踏出的民情地图!”;四大闭环在数据中浮出水面,勾勒出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善治新图景。
乡间闲谈听民心:“绿色有价”深植生活
归途之中,队员们与朴实的村民亲切攀谈。一张张洋溢着自豪与幸福的笑脸,一句句朴实无华却力透纸背的话语,再次印证了这片土地对绿色发展的执着信念。“专人收、分类投、积分换”,一套“绿色有价”的良性循环机制,已深深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惠及万户的自觉行动,彰显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强大内生动力。
星夜围坐话感悟:红绿密码沉淀心间
夜色四合,灯火余温。满载一日思想矿藏的队员们归至下榻民宿,围坐于藤椅之间。你言我语间,理论之思与实践之悟碰撞生辉,将横溪坞村那流淌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基因密码,悄然沉淀为心头的智慧星火,只待明日,燎原而去。
晨曦初染,昨日的思想矿藏已在心炉中淬炼成金。竹梦溪行”暑期社会实践分队,怀揣着从横溪坞红绿沃土中汲取的滚烫感悟与深邃智慧,将浸透灵魂的所见、所闻、所感,凝练成一篇篇饱含赤忱与洞见的宣讲华章。他们重返那些镌刻着实践印记的“精神地标”——在见证枯木涅槃、废铁重生的“蛹工坊”艺术长廊前,在映射着数据光芒、诉说着治理密码的雲溪民宿院落中,在回荡着村民幸福笑语的乡间小径旁,郑重架起镜头,化身新时代“两山理念”的忠诚“传薪者”。午后暖阳倾泻潴口溪的翠竹碧波间,“竹梦溪行”队员循竹韵探入古村,聚焦一座竹席工坊,队员们惊叹化青为金的造化,更感动于村民扎根乡土、守正创新的执着。他们以智慧激活生态禀赋,将传统手艺锻造成富民“绿色银行”,让指尖经纬交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生态注脚。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信念的“远航”。
余村问富经:共富经验跨校研习与溪坞转化
实践的步履铿锵不息,第三日,实践队踏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发源地——“余村”。相较于横溪坞村的蓬勃探索,这里的发展图景更显成熟丰盈,一幅“生态与经济交响、传统与现代共舞”的壮美画卷在眼前磅礴铺展。队员与淳朴村民促膝长谈,句句肺腑洋溢着对家园沧桑巨变的由衷自豪与擘画未来的坚定信心;同四方游客亲切交流,声声赞叹传递着对这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无限向往与深切期许。访谈过后,队员也与河南理工大学“青绘两山”项目的师生交流经验,共同汲取余村这典范样本的宝贵精髓,让“党建红”引领的“生态绿”经验流向横溪坞的建设。
竹影摇曳,溪声潺潺,“竹梦溪行”的足迹深深烙印在这片红绿交融的热土上。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生态文明的溯源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生动的“大思政课”。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党建红”是引领“生态绿”破浪前行的定盘星,“两山理念”是驱动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横溪坞的故事,如同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在青年学子的心田扎根。他们誓言:必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红绿”基因,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薪火相传,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