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指尖牵古韵,木偶越山海:厦门城院学子跨地域传承非遗之旅

    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指示精神,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育民生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与使命感,于2025年暑期(6月26日至7月10日)组建了“山海丝缘”社会实践队。他们以“指尖牵古韵,木偶越山海”为鲜明主题,开启了一场跨越福建泉州与四川、重庆三地的深度文化实践,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实践核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传承乐章。​​
  
  系统学习:筑基千年艺脉​​
  
  实践启程前,队员们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月26日,实践队全体成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集中学习与准备。他们不仅广泛查阅历史典籍、地方文献和专业研究资料,细致梳理提线木偶戏从唐宋萌芽、明清繁盛到当代保护的发展脉络,更邀请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导师进行专题讲座。导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提线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如泉州嘉礼戏的独特地位)、主要流派及其艺术精髓,让队员们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有了系统性的理论认知。尤为可贵的是,队员们并未止步于理论学习,而是动手实践,利用纸杯、彩笔、丝线等简易材料,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杯型木偶”。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队员们直观理解了木偶造型与操控的基本原理,为后续深入泉州的实地学习以及返校后的校园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队员小李感慨道:“亲手制作的过程,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指尖与木偶之间那份微妙的连接,仿佛触摸到了千年技艺的温度。”
  
  深度体验:溯源泉州,沉浸千年精粹​​
  
  6月27日至29日,实践队抵达此次文化寻根的首站——被誉为“木偶之乡”的泉州,这里正是提线木偶戏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中心。
  
  初探非遗宝库:首日上午,队员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内珍藏的历代木偶精品,从古朴典雅的宋代遗风到工艺繁复的清代杰作,再到现代大师的创新之作,构成了一部立体的木偶艺术史。当亲眼目睹传承人指尖翻飞,丝线牵引下的木偶或挥毫泼墨,或舞刀弄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时,队员们无不为之震撼。近距离的观摩学习后,队员们抓住宝贵机会,与资深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传承人们不仅分享了学艺的艰辛与坚守的执着,更手把手地传授了提线木偶“勾、挑、提、拨”等基础操作技法的诀窍。“要让木偶‘活’起来,心要静,手要稳,力要匀,线与偶要合为一体。”非遗传承人老师语重心长的指导,让队员们对“人偶合一”的境界有了更深的体悟。
  
  深化理论认知:28日,实践队深入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木偶书店,参加精心安排的“木偶文化讲堂”。专业讲师从音乐角度解析了提线木偶戏独有的“傀儡调”唱腔体系,其古朴悠扬的韵味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密码;又从美术角度剖析了木偶造型的夸张与写意美学,从发饰、脸谱、服饰纹样中解读角色性格与地域审美。理论知识的深化,为实践操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
  
  指尖上的修行:理论学习后,便是紧张的实操练习。在传承人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分组练习提线技法。从最初的丝线缠绕、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松紧配合、力道协调的窍门,尝试让木偶完成转头、抬手、行走等基本动作。每一次指尖的细微调整,都牵动着木偶的“生命律动”。队员小郭在练习笔记中写道:“操控提线如同与木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那份专注与投入,让人忘却时间流逝。”
  
  志愿宣讲传薪火:29日,队员们走进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他们结合前几日的所学所思,精心准备宣讲内容,化身“小小传承人”,在展陈区域为游客进行志愿讲解。他们生动讲述提线木偶戏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其在闽南侨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木偶戏的千年故事融入波澜壮阔的侨乡记忆长河中,使非遗文化在互动交流中“活”起来。当晚,队员们并未停歇,围坐进行深度反思总结,并分工协作,将实践中的精彩瞬间剪辑成宣传视频,设计制作主题海报,以青年人的审美视角和传播方式,为提线木偶戏的跨地域传播积蓄力量。
  
  创新传播:联动闽川,焕发时代新生​​
  
  带着在泉州汲取的深厚滋养和实践经验,7月7日至10日,实践队返回队员家乡川渝地区,开启文化传播的第二阶段,致力于将闽南古韵与川渝风情碰撞融合,探索非遗在新时代、新地域的创新表达。
  
  双线调研察民情:7月7日,实践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深度调研。线上,精心设计的电子问卷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重点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人群对提线木偶戏的认知程度、兴趣点以及对非遗传承的看法。线下,队员们分组走上成都、重庆的街头巷尾,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耐心倾听市民对这项来自福建的古老艺术的直观感受和宝贵建议。同时,队员们向路人递发自行设计的宣传海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提线木偶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和保护意义,让这份“指尖上的艺术”在川渝大地的市井烟火中播下种子。
  
  校园课堂育新苗:7月8日,“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队员家乡的中小学精彩上演。实践队以“非遗+教育”的创新模式,打造了别开生面的提线木偶文化课堂。
  
  乡音讲述“龙门阵”:队员们充分发挥川渝文化特色,用亲切的四川方言“摆起了龙门阵”,将提线木偶从宋代起源、发展演变到现代创新的恢弘历史,巧妙地融入生活化的故事叙述中,诙谐生动,拉近了古老艺术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
  
  互动体验零距离:课堂现场展示了从泉州带回的传统经典提线木偶形象“五虎上将”,其盔甲鲜明、气宇轩昂;同时呈现了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新益智玩具“小丑提线木偶”,色彩鲜艳、造型活泼。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让同学们亲手尝试操控。当同学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牵动丝线,看到木偶在自己手中做出各种动作时,课堂瞬间沸腾。一位初一学生兴奋地喊道:“哇塞!还以为非遗都是博物馆里老古董呢,没想到这么好玩!操控它感觉像在玩一个超酷的‘立体手办’,太有意思了!安逸得很!”这份亲身体验带来的惊喜与成就感,是任何说教都难以替代的。
  巧手创意续传承:在创意手工环节,队员们引导同学们利用彩色卡纸、一次性纸杯、毛线、吸管等常见材料,制作简易的DIY纸杯提线木偶。重点鼓励同学们在纸杯上绘制具有川渝特色的川剧脸谱图案。“看,给纸杯画上变脸的脸谱,再用毛线当‘提线’,传统木偶的操控原理就能在我们的手工里活起来!”队员小刘的讲解点燃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一件件融合了闽南提线技艺与川剧脸谱元素的独特“小木偶”在孩子们手中诞生,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工艺对话与创新启蒙。
  
  数字时代新启迪:队员们更结合当下数字生活背景,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度思考:现代生活中,手机屏幕推送的信息流、社交软件的即时消息、游戏中的任务奖励机制,是否也像无数根无形的“提线”,牵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与时间?滑动屏幕的指尖,与操控木偶提线的手,是否存在某种隐喻?启发青年一代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学习提线木偶操控者“收放自如”的智慧,于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自主意识,掌控人生的“提线”,而非被其束缚,从而追寻内心的本真。
  
  入户宣讲润乡邻:7月10日,实践队员深入乡村,走进农家小院,开展一对一的“非遗入户”宣讲。他们携带精致的木偶道具,像朋友拉家常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娓娓道来提线木偶戏的千年传奇——从宋代勾栏瓦舍里的傀儡戏起源,讲到它在闽南红砖古厝中的兴盛,再到当代艺术家们赋予它的新生命。村民们好奇地触摸着木偶华丽的服饰和精巧的机关,听着队员们讲解丝线操控的“劲道”与“巧劲”。围观的王大娘惊叹不已:“这个线线一拉,木头人就能动得这么乖嗦!老祖宗的东西硬是了不起!”这份面对面的亲切互动,让深藏于古籍和舞台的非遗技艺,真正“活”在了田间地头,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认知。
  
  实践收获:青春赋能,赓续千年薪火​​
  
  “山海丝缘”实践队此次跨越千里的非遗传承之旅,创新性地采用了“系统性理论学习+沉浸式深度体验+多元化创新传播”的三维实践模式,有效突破了提线木偶戏的地域限制,架起了连接闽南与川渝的文化桥梁。
  
  对于参与其中的青年学子而言,这趟旅程收获远超预期:他们不仅深入领略了提线木偶戏“悬丝傀儡,指掌乾坤”的独特艺术魅力,系统掌握了其悠久的历史脉络、复杂的操作技艺和精深的艺术理论,显著提升了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理解能力;在深入田野、策划活动、组织宣讲、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队员们的项目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交流、与不同地域群体的文化碰撞,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激发了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的创新思维,涵养了自觉担当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意识。队员小林在总结中深情写道:“半个月的实践,指尖磨出了薄茧,心中却燃起了更旺的火。我们触摸到的不只是木偶的丝线,更是中华文脉的根。这份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是此行最珍贵的烙印。”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育民生学院的学子们,以实际行动响应时代召唤,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文化传承的版图,用创新的思维激活古老艺术的生机。他们以“指尖”牵起千年的古韵,助力提线木偶这一国之瑰宝跨越山海,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翩跹起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注入了澎湃而鲜活的青春力量。这场跨越地域的传承之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技艺的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认同与自信的播种之旅,其回响必将深远悠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