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2025年7月25日,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三下乡“匠心筑遗,岱影传薪”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皮影非遗传习馆,开展专项调研与实践。团队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的保护与创新传承,通过“沉浸体验+非遗播种+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旨在为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寻找可行方案,让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沉浸体验:在刻刀与光影中感受“匠心”
在传习馆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拿起刻刀亲身体验。从皮料裁剪到部件雕刻,成员们在“稳、准、匀”的运刀要求下,从笨拙到渐入佳境。刻刀划过材料的“沙沙”声,不仅是对技艺的粗浅触碰,更是对“匠心”二字的深刻体悟。
灯光亮起,成员们尝试操控亲手参与制作的皮影。简单的行走、转身,背后是手、眼、脑、脚的高度协调。面对“十不闲”技艺的高难度——需同时操控多个影人并配合唱腔,队员们在生涩的操作中,真切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对皮影艺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充满敬意。
图为传习馆师傅指导实践团成员剪裁制作皮影。王广旭 供图
聆听匠心:坚守中的时代叩问
实践团围绕泰山皮影的传承现状、发展困境与创新机遇,与传习馆师傅进行了深度访谈。师傅深情地表示:“泰山皮影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泰山魂。这些年,确实有不少年轻人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我尤其记得那些眼里真正‘带光’的孩子。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看,一个人真心爱,这戏,我们就得演下去,还得想办法演得更好、传得更广。”这份朴素的坚守,道出了非遗传承最本真的动力。同时,师傅也坦言,非遗传承绝非抱残守缺,关键在于如何让千年文脉与当下生活、与青年一代产生深刻对话。她热情鼓励实践团成员:“你们年轻人思维活,点子新,要大胆尝试把泰山皮影的精髓和你们熟悉的东西结合起来,用新形式讲好老故事,让这门老艺术真正‘活’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师傅泰山皮影发展现状。翟梓茹 供图
非遗播种:薪火相传启童心
为将实践收获转化为社会价值,团队积极践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要求,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光影奇缘·我是小小皮影传承人”泰山皮影进课堂的非遗体验活动。通过生动讲解、道具展示和互动体验,向社区儿童普及泰山皮影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点燃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教学相长中深化自身对非遗传承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泰山皮影走进课堂”讲解展示。曹洁 供图
数字赋能:用AI打造非遗IP
基于深入调研与实践感悟,团队认识到,非遗的活化传承需拥抱时代语境。为突破传统传播局限,吸引年轻群体,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非遗+数字创意”方案,团队运用AI辅助设计技术,深度分析设泰山皮影的经典造型、色彩体系及文化内涵,成功设计出专属IP形象——“岱宝”。该形象巧妙融合了皮影艺术特色与泰山文化元素,旨在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制作系列短视频等形式,让泰山皮影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的泰山皮影IP“岱宝”。商凯哲 供图
从传习馆的匠心学习,到社区课堂的文化播种,再到“岱宝”IP的数字创新,山东科技大学实践团以扎实的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相信,守护非遗既需要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更需要以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团队正致力于架起一座连接古老技艺与青春未来的桥梁,让泰山皮影这一艺术瑰宝,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通讯员:李彦晓)
图为实践团成员集体合影。王广旭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