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与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的“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绿动青春四川高校生态环境志愿行动” 背景下,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4月至7月,深入河湖、社区、校园,开展系列生态环境实践活动。同时,团队紧扣暑期 “三下乡” 契机,以 “对话河长:守护碧水的基层答卷” 为主题,将 “青春护碧水” 实践与生态志愿行动深度融合,用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书写生态保护与河长制实践的双重答卷,彰显新时代青年生态担当,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一、碧水守护:科技赋能,河湖治理与河长实践协同推进(一)重点河段守护与河长对话联动
以洛带溪为核心,结合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常态化巡河护水。团队成员在巡河过程中,同步践行暑期实践任务,一边为掌握水生态现状开展实地踏勘,记录水质、岸线管理情况;一边聚焦河长制,与各级河长深度交流。走访市、县、镇三级河长,围绕水环境治理难点、生态修复措施等展开对话,用镜头记录河长治水心得与挑战,形成珍贵访谈录。与龙泉驿区民间河长戴雪巍、贺通交流时,成员们深刻感知河长制制度力量:贺通感慨河长制让责任更清晰、治理效率提升;戴雪巍以 “从排污口监管到全民参与” 转变,展现 “多级联动共治” 升级。这些对话,为科技护水提供治理思路,也让成员们在实践中,更懂治水责任与方向。

(二)科技精准监测与调研实践融合
团队成员运用智能设备担任水质 “监测员”,实时检测、记录并上传水质数据,为环保决策与暑期实践调研提供科学支撑。在暑期实践中,团队兵分多路,结合科技监测数据,设计发放调查问卷,走进社区、企业、文化场所,收集群众水环境治理诉求,让科技监测与群众调研互补,全面掌握区域水生态现状,为后续实践成果输出夯实基础。

(三)创新 “河流 + 社区卫士” 模式与实践拓展
在石灵社区、和平社区定期组织 “净滩巡河” 及固体废物清理活动,创新实践形式。同时,依托暑期实践走访,深入社区开展科普浸润:通过 “水质小课堂”、手绘知识手册、互动问答等,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激发居民 “主人翁” 意识。将河长制实践融入社区行动,让居民了解河长制治理逻辑,营造全民护水氛围,形成可推广的社区护水与河长制实践融合经验。
二、青水护航营:三级培育,治水新军与青春实践共成长构建“理论科普—技能实训—实践应用”培育闭环,聚焦河长制实践需求。通过水生态与河长制理论讲座打牢基础,在青龙湖公园开展水质监测等实操训练;结合暑期“对话河长”成果,引导成员针对社区水生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专业能力,为河长制落地储备青年治水力量。
三、水韵生活家:艺术激活,社区生态与治水故事同频传递紧扣暑期“三下乡”“对话河长:守护碧水的基层答卷”主题,团队将河长访谈中的治水故事与河长制实践经验转化为社区宣传鲜活素材。在大运村、成大花园等社区,以“河长制如何守护家门口的水”为主线,举办主题宣讲会,用三级河长的治水案例解读“责任清晰化、治理协同化”的制度优势;设计互动环节时融入民间河长的巡河经历,通过“小手拉大手”游戏传递“全民参与护水”的理念,同步发放结合访谈内容编制的《市民护水指南》,让暑期实践中汲取的河长制经验真正走进社区、融入生活。
四、实践成效:生态与青春双向赋能,模式可推广 (一)多元实践成果彰显
1. 守护河湖健康:通过科技巡护、社区联动、河长对话,切实改善重点河段环境,让暑期实践与生态志愿行动,成为河湖生态修复的 “青春助力”。
2. 培育专业力量:三级人才培养闭环,让成员在双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建立可持续青年环保人才培育输送机制,为生态保护与河长制实践储备力量。
3. 激活社区生态:以创新、趣味形式,结合河长制实践,显著提升社区居民节水意识与环保行动力,让生态保护融入社区日常。
4. 输出可推广模式:“河流 + 社区卫士”“三级培育”“水韵生活” 等活动模式,将河长制实践与生态志愿行动深度融合,为同类实践提供 “青春护水 + 河长对话 + 生态共建” 样板。
(二)青春担当:绘就生态与实践双重风景
志愿者每一次巡河、检测、科普、创新,都为成都生态画卷增添清澈活力。在河长制实践中,成员们对话河长,懂治水艰辛与决心;在生态志愿行动里,深入社区,传护水理念与知识。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担当,成为绿水青山间的青春风景线,更以 “学生 - 河长” 对话、“青春 - 生态” 实践的融合模式,吸引带动更多人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绿动青春,阳光筑梦在行动!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深耕生态实践与河长制探索,让青春力量在碧水守护、生态建设中,绽放更亮光芒,书写更多元、更深度的生态保护答卷,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