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乡村非遗文化资源,助力草席这一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近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浒墅关镇草席非遗基地,围绕草席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推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1志愿者们与非遗传承人以及暑托班孩子的合照
一、文化宣讲:追溯草席编织的历史脉络
团队首站来到村里的暑托班,举办草席文化宣讲会。宣讲会以PPT展示和视频播放为主要形式,缓缓拉开草席编织的历史长卷。从古代草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演变,清晰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随后,团队特别邀请到当地草席非遗传承人施永赳师傅。施永赳师傅带着岁月沉淀的故事,向大家分享草席编织的文化价值。“草席编织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咱们祖祖辈辈生活智慧的结晶,每一根草、每一个编织纹路,都有它的讲究和寓意。”施永赳师傅的讲述,让在场的孩子和团队成员都对草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图2施永赳草席文化宣讲徐永雪摄
二、入户调研:记录草席技艺的传承密码
为更深入了解草席编织工艺细节及传承困境,团队成员分组开展入户调研。在老艺人的家中,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仔细聆听老艺人们讲述草席编织的“门道”。
施永赳师傅是村里资深的草席编织艺人,他一边拿起身边的草席原料,一边向团队成员演示选草、破草的过程。“选草得挑色泽好、韧性强的,破草的时候力度要均匀,这样编出来的草席才平整耐用。”施永赳师傅的动作娴熟而精准,每一个步骤都透露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执着。
图3施永赳师傅与志愿者介绍草席过程徐永雪摄
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下老艺人们分享的编织技法、传统图案等资料,同时也了解到,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外出务工,愿意学习草席编织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正面临着传承断档的困境,让大家深感责任重大。
图4志愿者学习草席编织徐永雪摄
三、技能培训:筑牢草席传承的人才基础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草席编织技艺,团队开展了草席编织技能培训。培训分为基础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
基础教学环节,施永赳师傅与团队技能培训组的成员共同授课。他们从最基础的选草、破草教起,逐步讲解编织花样等技巧。“大家看,编织这个菱形图案,要注意草的穿插顺序。”施永赳师傅手把手地指导着队员,耐心纠正大家的动作。
图5讲解教学草席编织徐永雪摄
实践操作环节,队员们分组进行草席编织实践。施永赳师傅和团队成员在一旁巡回指导,及时指出并纠正大家在编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个地方草拉得太紧了,编出来会不平整。”“对,就是这样,慢慢调整,找到节奏。”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指导中,暑托班的孩子们的编织水平不断提升,也更加体会到草席编织的不易与乐趣。
图6志愿者指导纠正孩子们草席编制徐永雪摄
四、创新设计:赋予草席产品的时代活力
在掌握基础编织技艺后,团队开启了草席产品创新设计之旅。产品设计组与村民、专家齐聚一堂,开展头脑风暴。大家围绕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草席的图案、功能、包装等方面各抒己见。“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简约风,咱们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简约文创图案的装饰草席,放在家里当软装。”一位村民提议道。“还有户外爱好者,他们可能需要便携折叠的草席,方便外出使用。”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思想的火花碰撞后,团队利用培训所学,开始制作创新草席样品。经过不懈努力,带有文创图案的装饰草席、便携折叠草席等一批新颖的草席产品相继诞生,为传统草席注入了时代活力。
图7创新草席制品展示徐永雪摄
五、推广帮扶:拓宽草席发展的市场空间
为了让草席文化和创新产品被更多人知晓,团队全力开展草席文化推广与销售帮扶工作。
线上宣传方面,宣传推广组积极行动,拍摄草席编织过程和产品短视频,制作精美的图文资料。“看,这是我们刚编好的便携折叠草席,外出野餐、露营都能用,方便又实用。”短视频里,团队成员热情地介绍着产品。这些内容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不少人在评论区询问购买方式。
图8线上宣传草席文化和其创新产品徐永雪摄
线下展销也同步推进。团队在村里举办草席产品展销会,邀请周边乡镇居民、商家参与。展销会上,创新草席产品一一陈列,吸引了大量人群驻足观看、咨询购买。同时,团队还积极联系电商平台,帮助村民开设网店,将草席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村民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后续,团队还将在南园宾馆开展摆摊销售活动,进一步扩大草席产品的影响力。
图9参与草席产品线下展销徐永雪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团队以草席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文化宣讲、入户调研、技能培训、创新设计、推广帮扶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草席非遗文化,也为草席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书写了青春与乡村共成长的美好篇章。
通讯员:张雪妍
供图人:徐永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