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与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绿动青春”四川高校生态环境志愿行动。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环境志愿活动。作为深耕生态环境志愿行动领域的先锋团队,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始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从2018年起创新开展节水护水活动、水资源保护、垃圾分类宣教等多元化志愿活动。2025年服务队继续出发,从春到夏,深入河湖、社区、校园,完成了一场跨越季节的生态守护接力。
三维融合,创新护河模式
服务队以“水脉守护·青年担当”为核心,聚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打造“水源保护+青年赋能+科技助力”三维行动体系,推动生态治理与青年成长深度融合。4月至7月,以龙泉驿区洛带溪为重点河段,结合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常态化巡河护水。
队员们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水质检测,实时记录并上传数据,将科技力量融入河流保护。他们创新打造“河流+社区卫士”志愿服务模式,在石灵社区、和平社区定期组织“净滩巡河”活动。
高校、社区、社会组织三方联动,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成员利用专业及智慧,提供精细化志愿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

团队成员将作为民间河长的经验所学传递给其他队员们
育人为本,构建培育体系
服务队推出“青水护航”计划,构建“基础科普—技能实训—创新实践”三级培育体系。在青龙湖公园实施水质净化、水生植物种植等实操项目,志愿者将所学转化为解决社区水环境问题的方案。
在“绿色家园·水韵生活”社区活动中,“家庭节水挑战赛”“环保艺术装置展”等趣味形式,有效增强了居民的节水意识。

团队成员进社区宣传河长制
深入基层,对话河长
暑期伊始,服务队开展“对话河长:守护碧水的基层答卷”社会实践,深入成都市龙泉驿区开展河长访谈、居民调研和社区宣传。队员们与市、区、镇三级河长展开深度对话,了解河长制的实施历程和创新实践。
一位基层河长分享了运用“望闻问切”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技巡河的经验。“河流治理需要代代相传的坚守,也需要不断创新的智慧。”从徒步巡河到无人机巡查,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河长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优秀民间河长向团队成员传授经验
服务队深入西河街道鹿角社区、石灵社区等地,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河水明显变清了,岸边也整洁多了,"一位居民说道,"经常看到河长和青年学生们在巡河,我们也更自觉了。"队员们通过发放《市民护水指南》、开展"环保飞行棋"互动游戏等形式,进一步普及河长制知识,增强居民参与意识。

团队成员同居民面对面交流,宣传河长制及护水理念
成都大学“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正式授旗8月21日上午,龙泉驿区河长制进社区暨"青春护河行·共建幸福河"宣传教育活动在鹿角社区举行。会上,龙泉驿区河长制办公室为成都大学"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正式授旗,标志着这支由19名跨专业学生组成的青年护河力量获得官方认可。志愿者代表王兴表示:"我们将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为河流保护注入青春智慧。"

龙泉驿区河长制办公室人员与团队成员合影
青春守护蓉城碧水,共绘生态新图景4月至7月间,服务队开展水质检测20余次,组织社区活动15场,覆盖居民超800人次;8月,共完成河长访谈8场,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提出治理建议12条,其中3条被相关部门采纳。
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队长姜诗雨表示: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始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我们正以青春之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成都大学阳光筑梦志愿服务队用脚步丈量河湖,用数据记录变化,用专业诠释担当,正在成为蓉城绿水青山间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