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三尺讲台育团结:兰理工“石榴籽”走进李坪小学,看教育如何浇灌民族花

    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石榴籽社会实践团
  族无和不兴,国无合不强。民族团结是安邦定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为此兰州理工大学石榴籽社会实践团在兰州理工大学李坪村驻村工作队强龙老师的帮助下,走进果园镇李坪小学,采访了李坪小学的校长和优秀教师。
  
  图为实践团成员初到李坪小学李谷艺供图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李坪小学,占地面积3505平方米,建筑面积490平方米。该校服务区涵盖两个行政村共8个社,总人口3202人。学校现有6个年级共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7人,在职教师20名。
  
  “家长重视教育,娃娃成绩就好,各族未来的希望就在课堂里扎根。”面对部分家庭对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学生请假频繁的困境,马校长带领教师深入家访,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唤起家长责任意识,并共同约定在尊重习俗的同时保障学业,显著提升了457名民族学生的出勤率。面对师资短缺,他特别感谢兰州理工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等远道而来的支教力量,视其为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引导学生珍惜情谊、立志成才、回馈社会。
  
  图为马校长与实践团成员讲述学校的发展状况徐云昊供图
  
  为筑牢每个孩子的成长根基,坚定“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起跑线上”的信念。以马校长为代表的本地教师与支教者同心同德,孩子们就能在有限空间汲取无限精神力量,茁壮成长,这份不分彼此、共育新苗的深情厚谊,正是民族团结最温暖坚实的基石。
  
  随后,实践团成员对李坪小学的语文老师—杨维兰老师进行采访。在甘肃省东乡县果园镇李坪小学的课堂上,语文教师杨维兰用二十年的坚守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意。面对“学生是否有民族差异感”的提问,她语气坚定:“全校都是东乡族娃娃,就像一家人。民族团结的意识,就在每日一起读书、同桌吃饭中自然扎根。”
  
  图为杨维兰老师与实践团分享她教学中的民族意识徐云昊供图
  
  杨维兰老师亲历了教育对促进团结的关键作用。她回忆,过去部分家长因观念落后让女孩早早辍学,如今通过控辍保学政策和持续引导,“年轻家长越来越明白:上学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各族同胞才能更文稿好携手发展”。当支教大学生走进校园,她立刻将其转化为生动教材:“我告诉孩子们,这些哥哥姐姐从全国各地来帮我们——民族团结就是这样,你拉我一把,我为你加油!”。
  
  青春聚籽粒,心手护和融。尽管学生族裔单一,杨维兰始终在教学中播种共同体意识:她通过普通话课堂架设沟通桥梁,消除语言隔阂;组织学生与支教大学生结对学习,让跨地域的友谊在作业本上生根。看到孩子们上课抢答积极、与大学生热络聊天,她欣慰道:“孩子的心最纯净,谁对他好,他就和谁亲。”面对西北乡村发展需求,她道出朴素愿景:“民族地区需要更多力量支援。当娃娃们学会互帮互助、同心向上,民族团结的种子就长成了大树。”如今,她带过的学生有的考上大学反哺家乡,有的成为技术人才建设甘肃——这些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诉说着一个“像石榴籽一样紧抱”的未来。
  
  此次兰州理工大学石榴籽社会实践团在李坪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石榴籽将高校学子的赤诚、乡村教育者的坚守与各族群众的期盼紧紧凝聚。从课堂里的知识传递到村寨间的心声倾听,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民族团结的沃土播撒希望的种子。未来,这份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情谊将持续生长,让“民族花”在共同浇灌下愈发绚烂,让“团结之树”在青春接力中茁壮成长,真正实现“石榴籽相拥,民族花长盛”的美好愿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