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科技创新提供文化支撑成为重要路径。2025年8月8日至8月1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融梦”实践团“鹏程”队赴江苏徐州开展实践调研。团队以汉文化基因为切入点,重点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科技的融合机制,旨在为区域发展提供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
一、石魄镌史·数脉续春秋 8月9日鹏程队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考察,关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保护和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汉画像石艺术馆馆长带领团队参观展馆,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再到汉代现实生活,她提到“现存的大量汉代建筑遗址大都是汉阙、祠堂等石结构。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
鹏程队探讨了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庖厨图》《车马行》等代表性汉画像石进行数字化记录和版权保护的可能性。旨在将文物转化为可溯源的数字资产,探索其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应用价值。
图1团队与汉画像石艺术馆馆长进行访谈
二、汉魂铸鼎·金络焕新生 8月10日在徐州博物馆调研期间,鹏程队队员和徐州博物馆负责人杜益华女士开展了深度访谈,并研究了汉代文物(如青铜器、玉璧、编钟)及其纹饰、律制。徐州被称为“大汉之源”,出土的众多文物代表着汉文化璀璨的历史,在当今文物数字化方面,杜女士表示徐州博物馆的数字化体系已相当完备,但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以及数字化授权使用的法律界定尚不明确。杜女士也提到,虽然徐州博物馆在“元宇宙”概念下有过数字藏品的尝试,但国家文物局针对各大博物馆的该创新,指出了其潜在风险和授权问题。目前,文物数字化仍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的阶段,数字化旨在让大众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文物信息。
在深入了解徐州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实践与数字化困境后,鹏程队深刻意识到,汉文化遗产的“活起来”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数字化留存,更需要找到能激活其现代价值、破解资源利用与法律授权难题的创新路径。如何让沉睡的汉代青铜器纹饰、编钟律制突破物理展柜与数字存储的边界,真正与当代大众产生深度连接,同时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这一问题让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治理智慧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古人治理中“以善策养资源、以巧思促转化”的思路,或许能为当下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挖掘提供启示。
借鉴《盐铁论》中“善治财者养民如时雨”的治理思想,团队提出利用NFT技术为文物创建数字分身,探索在元宇宙环境中构建文化资产交易网络。这一思路旨在探讨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转化。
图2团队成员对杜益华女士进行采访
三、血火丰碑·云途传薪志 8月11日,鹏程队前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他们深刻学习分析淮海战役中体现的“小推车精神”:万千百姓推起小车奔赴前线,用粗粮、担架筑起后勤长城。这是“人民至上”的鲜活诠释,并将其与普惠金融强调服务广泛群体的理念相联系。基于此,团队构想了一个由智能合约驱动的“红色文化银行”概念模型,设想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相关历史贡献数据,探索将历史数据转化为支持乡村振兴的信用资源的可行性。
图3团队成员缅怀淮海战役烈士
图4纪念碑上立体体现烈士们的英勇
四、山水铸脉·云数汇彭城 结合对徐州云龙湖、云龙山等自然人文景观的考察,鹏程队思考地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他们注意到云龙湖堤坝的历史与苏轼治水相关和云龙山的地形地貌特点等。团队提出构建“两汉文化数字孪生流域”的初步设想,探讨利用智能合约管理虚拟资源交易的可能性,旨在探索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在数字化条件下的管理、展示及价值转化路径。
图5云龙湖日落景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融梦”实践团“鹏程”实践队的此次徐州实践调研,聚焦于徐州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与现代金融科技的交叉点。团队观察到,徐州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其蕴含的治理智慧和协作模式,对当前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信任构建、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等核心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参考视角和实践启发。团队的研究探索,旨在为解码汉文化基因、赋能徐州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助力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和更具韧性、效率及可信度的未来金融生态建设。
图6团队合影记录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