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墙绘点亮振兴

图为张悦干部为实践团队介绍十字镇当地生态文化。 黎文瑶 供图
7月3日至7月6日,巢湖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乡村振兴志愿活动团队赴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郭文静老师和队长王萌萌的带领下,团队以墙绘为载体,融合乡村生态与文化元素,重点围绕樱花景观与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主题进行创作,为乡村环境增添文化亮色。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场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让画笔成为连接高校智慧与乡土需求的纽带。
初遇新和,锚定生态文化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深入村落走访。黎文瑶 供图
活动开始,团队在郭文静老师带领下抵达新和村。团队与政府负责人叶明月、村委会负责人汪红梅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座谈。叶明月详细介绍了十字镇的生态发展规划,提到新和村的樱花景观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每年春季都会吸引周边市县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为村里的一张生态名片;而毗邻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则是当地生态保护成果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的守护让这一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得到了有效扩展。
座谈会后,团队深入村落走访。收集村民口中关于樱花的传说故事,了解扬子鳄的生活习性和保护历程,倾听村民对家乡生态变化的感受,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元素。走访过程中,队员们笔记本上的素材越来越丰富,从樱花绽放的细节到扬子鳄慵懒的姿态,从老人讲述的往事到孩童描绘的家乡愿景,这些都为后续的墙绘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文化表达基础。
规划创作,凝聚青春巧思

图为郭文静老师与实践团队成员讨论墙绘主题。黎文瑶 供图
收集完素材后,团队立刻召开创作研讨会,郭文静老师提出“艺术赋能生态,扮靓乡村名片”的核心理念,引导队员们将收集到的素材转化为艺术语言。“如何让樱花既体现美感又不失乡土气息?”“扬子鳄的形象该如何处理才能既准确又亲切,避免让村民产生距离感?”队员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经过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渐变色表现樱花的层次感,从花苞到盛放的过程可以在墙面上形成时间的流动感;将扬子鳄的形象与湿地水草、蓝天白云相结合,突出生态共生的理念。郭文静老师在一旁不时点拨,提醒大家要注意墙绘与周边建筑风格的协调,比如村口的老墙较为斑驳,可采用复古的笔触增强融合度;而村委会附近的新墙则可以用更明快的色彩展现活力。
经过两天的反复打磨,最终确定了三套创作方案:村口墙面以“樱花漫舞”为主题,展现春季樱花盛开的盛景;村文化广场旁的墙面聚焦“扬子鳄守护”,描绘小扬子鳄破壳等画面,并配上简单的科普文字;村主干道的墙面则设计为“生态共生”长卷,将樱花、扬子鳄、池塘等元素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态图景。每个方案都凝聚着队员们的青春巧思,既体现了美术专业知识,又呼应了当地生态文化传播的需求。
墙绘实践,绘就生态图景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黎文瑶正在绘制墙绘。姜雨馨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为十字镇创作的墙绘。施欣钰 供图
7月5日清晨,创作正式开始。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调配颜料,有的爬上脚手架勾勒轮廓,有的则在地面细致填充色彩。夏日的阳光格外炙热,队员们的额头上很快布满了汗珠,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颜料桶里晕开一圈圈色彩,但大家丝毫没有懈怠。
黎文瑶负责的是“扬子鳄守护”墙面的细节绘制,她正专注地为小扬子鳄的眼睛添上高光,一笔下去,原本静态的鳄鱼仿佛瞬间有了灵气。另一边,绘制樱花的队员们为了呈现花瓣的轻盈感,反复调试颜料浓度,用扇形笔轻轻扫过墙面,模拟出花瓣飘落的动态。
创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村民被吸引过来。几位老人搬来小板凳坐在一旁,看着墙上的图案静静沉思;孩子们则围在旁边,兴奋地讨论着哪朵樱花最好看,有位村民主动回家拿来矿泉水递给队员们,为高温下忙碌的大家送去清凉。村民们的热情支持,成为队员们克服高温、坚持创作的动力。
总结续航,筑牢实践桥梁
图为实践团队各位成员。王萌萌 供图
活动接近尾声,团队与新和村村委再次相聚,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交流。郭文静老师表示,此次活动是高校服务地方的一次有益尝试,团队将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带回学校,进一步探索艺术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新模式。队员们也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
离开新和村时,队员们回头望去,阳光下的墙绘格外鲜艳,村民们站在画前合影留念,孩子们在墙下追逐嬉戏。此次“三下乡”活动,巢湖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团队用青春的画笔为新和村增添了生态文化亮色,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播下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这份青春力量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乡村因艺术而美,因文化而兴。(通讯员 姜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