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讲话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将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厚植奉献情怀,天津师范大学“普播鄂市,语墨中华”推普实践团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南伙房村,开启为期两日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践行初心使命。
(图为南伙房村党群服务中心)
Part1:你好,鄂尔多斯!
七月的鄂尔多斯,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慷慨地洒在辽阔的大地上。当我们的车辆缓缓驶入宁静的村落,映入眼帘的是黄绿交织的田野与红顶白墙的屋舍,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夏日画卷。然而,比这自然风光更动人的,是即将在我们与村民的每一次握手、每一句真诚的交谈中徐徐展开的故事——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鄂尔多斯政府地大力支持下,我们怀揣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忱而来,在这里架起语言的桥梁,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南伙房村街道)
推开村委会活动室的门,一堂别开生面的“普通话小课堂”正在进行中。实践团指导教师任文博老师首先进行了发言,她表示,学校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回校后,也会讲好鄂尔多斯南伙房村的幸福故事,将此次经历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活动,汇聚建设美丽幸福内蒙的青春力量。
随后,负责人万怡然同学进行了推广教育发言。实践团的其他成员则向村干部和村民们分发着宣传单。方言如同一条温情的纽带,承载着乡亲们深厚的情感,却也像一道无形的藩篱,有时会阻隔更广阔信息的流入。当一位花甲老人认真地看着推广宣传单,模仿着说几个简单字句时,无意间蹦出的方言谐音,瞬间点燃了满屋善意的笑声。这笑声里没有丝毫隔阂,只有共同学习、其乐融融的热忱。
(图为任文博老师发言) (图为万怡然同学发言)
王艺然同学则巧妙地切换着乡音与普通话,向乡亲们解释:“学好普通话,可不只是为了出门方便交流,更重要的是,咱们村里这么好的羊肉、这么醇的奶食,只有用大家都懂的话说出来,才能让天南地北的客人知道、喜欢,卖上更好的价钱!”村支委妇女主任杨志英听着,深有感触地连连点头:“可不是!以前想往外推销点特产,电话里急得直冒汗,人家那边就是听不太明白,白白错过了不少好机会。你们说得在理,这普通话,就是咱打开致富门路的‘金钥匙’啊!”
青年学子们俯身耐心地一遍遍示范,村民们眼神专注地跟读,从最初的生涩腼腆到逐渐流畅自信,语言的壁垒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温柔地融化。
(图为团队分发天津特产)(图为团队倾听工作人员讲解当地文化特色)
Part2:我们在聆听
在与村干部的访谈中,带队任老师与村支部党委书记白虎旦围坐在小桌旁,一杯清茶氤氲着香气,也打开了坦诚的话匣子。
白书记感慨道:“我们这些村干部啊,就是上面好政策和乡亲们之间的‘传声筒’。可有时候,政策文件用的是普通话,一些上了年纪或者不常出门的村民理解起来确实费劲。真得多亏了你们常来,帮我们把这沟通的‘最后一公里’给打通了。”一旁的村委会副主任刘永才也笑着补充:“以后咱村要是搞电商直播卖货,没一口顺溜的普通话,好东西也喊不出去,干着急!”语言赋能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基层干部朴实恳切的言辞中,显得如此真切而重要。随后,实践团也送上从天津远道带来的特产麻花与糕点。这份心意,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图为团队与白虎旦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访谈)(图为团队与祁桂兰村支委妇女主任访谈)
(图为团队与刘永才村委会副主任访谈)(图为团队与工作人员访谈)
Part3:我们在行动
推广普通话,绝非要以统一取代丰富的地方文化,而是在尊重和珍视这片土地文化根脉的基础上,架设起一座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沟通之桥。
走进村中非遗酱菜传承人张奶奶那飘散着浓郁酱香的小作坊,仿佛踏入了一段凝固的时光。我们围坐在温暖的灶台边,跟着张奶奶学切菜、拌料、封坛。她操着浓重的方言,如数家珍地讲解着祖辈传下来的秘诀,王艺然同学则在一旁专注地聆听,并即时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为我们“翻译”和记录:“这酱菜讲究的就是日晒夜露的天然节奏,差一点火候,少一分耐心,就出不来那个地道的老味道了!”在这方言与普通话的自然转化间,古老的智慧得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清晰而生动地传递。
与此同时,万怡然同学正带领着村里的孩子们,在空旷的场地上放飞想象力。他们手中的风筝素白的翼面,被稚嫩却充满热情的笔触描绘上“你好”、“鄂尔多斯”、“谢谢”等彩色的大字。孩子们欢笑着牵线奔跑,风筝乘着夏日的风轻盈而起,带着童真的问候飞向广阔的天空——普通话的种子,也如同这翱翔的风筝,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生根发芽。
Part4:我们不说再见
夕阳熔金,将村庄的轮廓温柔地包裹,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到了告别的时刻,我们与村干部、依依不舍的乡亲们在村委会门前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合影。许多老人紧紧握着我们的手,那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乡音,此刻胜过千言万语,如同最温暖的溪流,浸润心田,无需更多总结,已是此行最动人的回响。
当团队的车子缓缓驶离,回望暮色中渐渐宁静的村落,点点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站在村口回望,村庄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唯有真正走进它,触摸它的脉搏,倾听它的呼吸,才能深刻感受到每一寸土地上都跃动着渴望发展、向往美好生活的蓬勃心跳。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推广,正是为这强劲有力的心跳注入更富活力、更加畅通的血液。
乡村振兴之路,道阻且长,其核心在人,其力在融。当普通话的清泉汩汩流淌,润泽广袤的乡土,信息的壁垒被打破,文化的自信在真诚的交流与互鉴中茁壮生长,那些沉睡的、独特的资源便能被重新唤醒,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我们今日播下的每一颗关于语言的种子,都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深深扎根,默默滋养,支撑起乡村更加辽阔、更加充满希望的天空——语言相通,则心手相牵;心手相牵,则未来可期,乡土可兴!
作者:陈奕衡 万怡然
指导教师:任文博
图片来源:“普播鄂市,语墨中华”推普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