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匠心织梦,非遗传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暨多元群体赋能

    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号召,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25年7月至8月在江苏省句容市开展“匠心织梦,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多元群体赋能计划,聚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句容毛线立体编艺,构建“文化传承+群体赋能”双轨模式。

image.png

自7月1日启动以来,团队已圆满完成十期社会培训活动,足迹遍布句容城乡角落。活动覆盖6所乡镇残疾人之家、3所乡镇公益性暑托班及4家城区暑托班,累计吸引349名残疾人及其家属、127名青少年参与其中,让非遗技艺在多元群体中生根发芽。团队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指尖非遗进课堂:美育播撒匠心火种

针对青少年群体,实践团积极与句容当地教辅机构及公益性暑托班开展合作,培养模式以4期、每期5天的暑托班为载体,构建“文化认知—技能实训—传播实践”三维课程体系,既提升青少年非遗素养,又实现了公益反哺。团队成员们在课堂上俯身为耐心的“技艺传递者”,指尖捏着五彩毛线,从最基础的起针绕线教起,掌心的温度顺着毛线蔓延到学员指尖。青少年学员们像一群雀跃的彩蝶,在暑托班的课堂上扑棱着创造力的翅膀。宝华社区公益性暑托班的孩子们,把亲手织的毛线花束扎成小捧花,踮脚送给社区养老院的爷爷奶奶,花瓣上还留着他们手心的温度,用稚嫩的针脚串起跨越代际的爱心。

image.png

巧手织就幸福路:非遗赋能残障人士

针对残障人士,实践团无惧盛夏酷暑,怀揣热忱前往多个残疾人之家,开展句容毛线立体编艺培训课堂。从郭庄镇残疾人之家的欢声笑语,到宝华镇铜山村残疾人之家的专注身影;从黄梅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巧手翻飞,到句容市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成果展示,志愿者的脚步丈量着句容县城的东南西北。天王镇残疾人之家有位学员,最初连毛线都攥不稳,银针总从指缝溜走,志愿者便蹲在她身边,把着她的手分解每一个动作。当她捧着那只憨态可掬的毛线小熊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声音带着颤音:“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我也能织出这么好看的物件。”实践团不仅将毛线编织的指尖魔法播撒到大街小巷,更用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温暖之路,让非遗传承与人文关怀在针脚间悄然绽放。

image.png

云端拓市促就业:青年助销非遗破圈

实践团队依托云端拓市路径,凭借青年力量推动非遗破圈,成果扎实落地。通过线上沟通、样品寄送,实践团与国内外贸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合作,并搭建线上直播间,借助网络影响力带动订单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团队秉持创新思维,联合当地非遗传承人设计出“苏超十三太保”钩织人物玩偶,并成功申报著作权。不少残障人士及家属借此增收,许多人获得长期合作机会,实现“指尖技艺”到“稳定收入”的转变。

image.png

目前,团队正依托句容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手开发道教人物玩偶、宝华玉兰等特色产品,且已与句容残联积极洽谈,计划在茅山、宝华山等多个旅游景区打造非遗助残公益摊位,力争构建起“特色文旅与非遗结合 + 大学生扶持残疾人就业”的新型文创产业模式。

实践团用非遗技艺作为纽带,串联起青年志愿力量、市场资源与弱势群体需求,让“指尖经济”成为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的鲜活注脚。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赋能”模式,推动编艺技艺融入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把句容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育人与服务样本,以经管学科特色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社会协同发展,彰显高校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

image.png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