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银簪映闽韵,青春续 “她” 魂 —— 阳光学院学子探寻福州三条簪文化,传承女性精神核心

    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通讯员:方幼聪)近日,阳光学院经管学院“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实践团走进三坊七巷,开启了一场与非遗“三条簪”的深度对话。在古巷老宅的青砖黛瓦间,这支青年队伍追寻福州传统女性发饰 “三条簪” 的历史踪迹,以亲身体验为起点,以对话交流为桥梁,试图在银簪的流光中,解锁其蕴含的文化密码与女性力量,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
 一、寻簪溯源:徜徉三坊七巷,触摸千年簪文化脉络
在古巷的三条簪文化体验店,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传统妆造。店里有三位师傅给队员进行三条簪妆造,资深匠人李师傅介绍,“大家细看这三支簪子,造型各有深意:头簪扁平如刀,二簪纤细如针,三簪弯曲如月。它们不仅是固定发髻的工具,更藏着深层寓意 —— 第一支代表对家国的担当,第二支联结家庭的温情,第三支象征坚守自我的风骨。”三支簪子造型各异,分别象征着家国担当、家庭温情与自我风骨,是福州女性精神的缩影。

图为“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实践团成员体验三条簪的妆造”
二、品簪悟心:倾听传承故事,感悟女性坚韧力量
随后,深耕传承二十余年的刘师傅,带着大家漫步古巷,讲述三条簪的兴衰,并展示了家族传承的簪子,其温润的光泽与精湛的工艺,正是福州女性温婉外表下坚韧内心的写照。
“三条簪的变迁,始终与福州女性的成长轨迹紧密相连。” 刘师傅指着巷口悬挂的老照片,向队员们讲解:“早年,福州女性出门必戴三条簪,这既是礼仪要求,也是身份象征;后来时代变迁,三条簪逐渐被淡忘,只剩少数老一辈人留存着对它的记忆与情感。” 说着,他从展柜中取出一支家族传承的三条簪,银质簪身因岁月氧化,泛着温润的古旧光泽。“大家看这簪子的工艺,无论是精细的錾刻,还是精巧的鎏金,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老匠人的心血。就像福州女性,外表温婉柔和,内心却藏着坚韧不拔的力量。”

图为“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实践团采访三条簪传承人(店主)于三坊七巷”。
 三、簪联中外:偶遇街头知音,彰显文化国际魅力
午后,佩戴着三条簪的同学们成了古巷中最动人的风景。本地阿婆围拢过来,满眼怀念;外国游客也被吸引,主动交流。同学们用英语介绍其历史与寓意,令外国友人赞叹不已。
几位外国友人被三条簪的独特造型吸引,主动上前询问。队员们用英语向他们介绍三条簪的历史背景,从 “三支簪子” 的各自寓意,到簪身缠枝纹錾刻工艺的精妙之处。外国游客听得入神,不禁赞叹:“这不仅是一件首饰,更是一个关于女性力量的动人故事。” 随后,他们拿起手机,与佩戴三条簪的队员合影,还表示:“要把这份独特的美分享给家乡的朋友。”

图为“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实践团采访路人对三条簪文化看法。

图为“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实践团向外国友人介绍三条簪文化。
四、承簪践行:扛起文化使命,书写青春担当
当暮色渐浓,漫进体验店,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取下头上的三条簪。解开发髻的过程,宛如与历史进行一场温柔的告别,每取下一根簪子,都能感受到发丝残留的温度,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余韵。
“三条簪是福州递给世界的独特文化名片,而我们青年学子,就要当好这张名片的‘传递者’。” 团队队长方幼聪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 以青春之力承接文化薪火,让三条簪中的闽地韵味与 “她” 力量,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

图为“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实践团队员合影
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需要与现代生活连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三条簪不仅“被看见”,更能“被使用”、“被喜爱”,真正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