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建功,实践铸魂】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学魅力——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育关爱暑期社会实践持续推进 2023年7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湘遇瑶光,童行未来”社会实践队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心小学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七彩假期”科普夏令营依旧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提升同学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与情感认同,实践队除了常规课程的教授,还给孩子们带来了诗词课,二十四节气等七彩兴趣课程。
二十四节气和中国经典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雨昕老师为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并且将学习融于游戏之中,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一起朗读二十四节气歌,跟着老师领悟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的来自古人对自然、岁月、天地、人生的思悟。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引导孩子们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图为一年级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经典色品味课)
在诗词课的课堂上,通过对于李白这位大家耳熟能详诗人一生的经历的讲述,不仅让同学们能够了解到李白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写作风格等,还能够带领同学们走进唐朝盛世。同学们在课堂上手绘了诗词里的景色,去想象了当年诗人眼前的风光美景,体会诗人寄托在诗歌里的思想和情感。同学们向老师提出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同学们成功地理解了所学诗歌的深刻意境以及精炼的语言艺术。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了学生们对于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一定的写作能力。

(图为六年级诗词课)
除了七彩兴趣课程之外,实践队挖掘常规课程中的文化育人元素,例如在语文课程中,除了对于课内知识的复习与讲解外,还借助了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等,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融于课堂。7月26日的教学工作中,由三位老师分别在各个年级负责语文课。在高年级的课堂上,他们通过课内课外知识的结合,讲解成语的组织同学玩成语接龙、以小组竞赛的模式玩看图猜成语等游戏,让同学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更好地去接受新知识。同学们用自己感兴趣的成语造句,并且尝试去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成语的意思,讲成语故事。低年级的同学学习看图写画,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提供的一副或一组图片,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精心构思,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讲内容表达出来。在培养孩子们的联想能力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写作技巧。
(图为一年级同学语文课)
除了教学工作,老师们也会帮助同学们处理人际交往上的矛盾,处理低年级孩子们打闹时产生的小伤口,管理孩子们吃饭、午休、上下学等等,并于每日工作例会中分别进行总结汇报,共同讨论并完善后续的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孩子们在夏令营中收获了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支教队员们也全方位地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实践队秉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抓早抓小、潜移默化的号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且结合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设置对应的课程,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通过诗词课、二十四节气课等课程,可以引导青少年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孩子们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