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西北大学“叹为观纸”护卫队暑期三下乡总结与思考

时间:2023-07-30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西大学子深刻认识到贵州丹寨石桥传统造纸技术的重要价值,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时代使命,深入了解石桥造纸技艺,体悟灿烂的造纸文化。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决策部署。古法造纸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瑰宝之一,古法造纸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技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应用。与现代工业化造纸流程相比,古法造纸注重人工和手工技巧的运用,通过繁复的过程将纤维素原料转化为纸张。而贵州丹寨县石桥村恰恰是这项传统技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石桥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技艺闻名于世。西北大学文学院“叹为观‘纸’”护卫队7月23日至7月26日前往贵州丹寨县石桥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在四天三夜的石桥之旅中,“叹为观纸”护卫队的成员们上山下河,走街串巷,在手工作坊,饭桌院坝了解石桥造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向传承人虚心求教,感受造纸技术的专业性;和村民拉家常,体味造纸文化的乡土气。从学习造纸流程到亲自尝试造纸,我们对古法造纸有了活态的认知。
  贵州丹寨县石桥村古法造纸的参观、学习和实践体验对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叹为观‘纸’”护卫队成员通过宣传古法造纸,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技艺,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并促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动。同时,这也是对贵州丹寨县石桥村的支持,帮助推动当地经济和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纸“润“人心
  公路蜿蜒向下,青山叠着青山,看不见尽头。潺潺流水侵蚀着岩石,到今天,天生桥的形状已然规整,而流水不停。在这里,河流里飘荡的不是招摇的水草,而是黑灰色的树皮。23日,大暑时节,护卫队成员在石桥集结。
  夜晚降临,沿着纸街游览石桥。可以发现古法造纸与石桥人民的生活形影不离:灯笼黑色的铁制框架里,也要罩一层白皮纸;每家每户的门前都种植着好几种花卉,除了欣赏价值而外,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制作花草纸;走几步就会有一家造纸工坊,纸像布匹一样罗列着;餐厅里用作装饰的字画也是用古法造出的宣纸……古法造纸的活态传承,就蕴含在石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无用”的传承,高大上的传承;而是“大用”的传承,接地气的传承。

  夜晚的纸街永春客栈的题字
  同时,这也是不完美的传承。其一,原材料的低利润性:传承人杨老师告诉我们,晒干的构树皮才三块钱一斤。辛苦却不赚钱。其二:纸张成品价值虽高,但造纸的空间和工具并不是人人具备。因此,不成规模的个体户的传承积极性受到打击。比如我们了解到客栈老板自上一辈就从古法造纸改行到农家乐经营,对古法造纸已不太了解了。可见,促进古法造纸成为活态的全民的乡土文化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小试牛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了更好地了解古法造纸技术。24日一早,护卫队成员去往“纸会唱歌”基地,体验制作花草纸。这次体验从抄纸的步骤开始,难度系数较低。
  但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不少问题:在抄纸时,角度和时间都会影响到纸张;在压花的过程中,遇到较硬的花草梗时,容易弄破抄好的纸浆,要制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花草纸,也需要精心设计,掌握好花朵之间的搭配……环环相扣,任意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效果。
  实战经验让我们意识到古法造纸是一项严谨且辛苦的工作,花草纸尚且需要如此功夫,更遑论价值更高的纸类,让我们更加敬佩每一位在路上的传承者。

  “纸”会唱歌
  7月25日,7月25日“叹为观纸”护卫队成员前往造纸古街,深入探寻村寨保留的造纸工坊。参观访问了由国家级古法造纸传承人王兴武带领22户造纸手艺人成立的贵州省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穿洞造纸基地;石桥古法造纸传承人潘玉华先生创建的古法造纸研学基地:“纸会唱歌”。
  了解制纸的过程和工艺,同时也能领略到制纸过程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这次参观体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古法造纸工坊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和旅游的发展。作为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古法造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这也为贵州丹寨县石桥村提供了机遇,帮助提升旅游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
  实践体验
  7月26日,“叹为观‘纸’”护卫队成员前往石桥新街纸会唱歌研学基地体验古法造纸的制作,在石桥古法造纸研学传承发起人,中国手工造纸联盟成员,清华大学非遗研修班毕业皮纸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玉华老师的带领下,从最开始的取原料:砍构树枝丫剥皮后获得构树皮开始,河沤—煮料—漂洗—选料—堆料—抄纸—压纸—晒纸到最后的揭纸,体验了古法造纸完整的过程。,古法造纸的过程是一次对中国历史的穿越之旅。重置古法造纸的各个环节,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劳动的辛苦。从原料的选取和浸泡,到磨浆、滤筛和晾晒,每个环节都需要手工操作和细致耐心的呵护,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纸张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结语
  “叹为观‘纸’”护卫队成员通过参观、学习和实践体验贵州丹寨县石桥村的古法造纸,不仅领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工艺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这次活动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亲身感受到古法造纸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妙。在这个快速发展、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而古法造纸正是其中的一颗瑰宝。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叹为观‘纸’”护卫队成员亲身体验到了古法造纸的精湛工艺,了解了制作纸张的辛苦和技巧,更加珍惜和尊重这段传统。作为西大学子,年轻一代,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叹为观‘纸’”护卫队成员通过分享参观、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古法造纸的美妙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和古法造纸的故事,可以激发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关注。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其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与保障,让古法造纸的魅力在时间的洪流中永恒流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古法造纸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闪耀光芒,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西大学子的力量。
文案:张芸,王好源
图片:侯玮,周义彬
作者:张芸,王好源 来源:西北大学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