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持续不断扩大民间文化艺术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和发展,7月10日—15日,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星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在黄景鹏、聂康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以“乡村振兴,青春建功”为主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泥塑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图 实践团来到艺博园 李毅豪
寻访民间艺人 感受文化传承“星火”社会实践团一行初到泥塑村,六营泥塑村艺博园负责人胡锦伟先生便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在与胡锦伟先生座谈中他指出,凤翔泥塑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国目前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艺之一,2006年5月凤翔泥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今保护泥塑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创新,适应时代的潮流才是延续传统非遗文化的关键。只有推进创新发展,加强宣传力度,才能让泥塑在传承中复兴,在复兴中发扬光大。他希望,社会实践团能够利用当前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和“塑”说泥土的生命。
图 实践团与胡锦伟座谈 李毅豪
紧接着,胡锦伟先生为实践团讲述了泥塑在最早期的应用及发展演变史,并从泥塑造型的变化入手,讲解他们在各个时代的泥塑传承
图 胡锦伟为实践团讲述泥塑发展史 李毅豪
最后,在胡锦伟先生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学习了泥塑从打泥、塑造、定型、绘制到成品的全过程,观摩了国家级泥塑文化传承大师胡新民制作泥塑工会吉祥物。
图 胡锦伟带领实践团学习制作泥塑 李毅豪
走进工匠家中 掌握泥塑工艺 为切身感受泥塑传统工艺的魅力和文化,实践团一行积极入户,与当地泥塑传承人一起学习制作泥塑。当地泥塑传承人从准备工具和材料、设计构思、制作基础结构、塑造细节、平整修饰、阴干烘烤、上色装饰这几个方面细致的为实践团成员展示泥塑制作全过程并鼓励实践团成员动手实操。经过2天的深入交流学习,实践团成员基本掌握泥塑的制作流程,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图 实践团与当地村民学习制作泥塑 李毅豪
此外,实践团还在六营村村干部刘兰花的带领下到了六营村文化产业研学基地参观学习。刘兰花女士首先为实践团讲解六营村泥塑产业现状,向实践团展示了六营村不同大师的泥塑工艺品。
图 刘兰花为实践团讲解六营村民俗文化 李毅豪
其次,刘兰花女士从源头入手,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六营泥塑的原材料——“板板土”。
在刘兰花女士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制作泥塑工艺品,描绘马勺脸谱,制作木板年画。在实践中认识和学习到了更多六营村乡村文化。
图 刘兰花为实践团展示“板板土”
实地走访调研 助力乡村振兴在学习泥塑制作工艺的过程中,实践团还对泥塑的宣传推广、市场占有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展开了实地的走访和调研,同时与当地村委会座谈商讨了制定了相关的方案和对策。一是实践团将帮助六营村做好泥塑文化的宣传与泥塑模型设计相关工作;二是尝试凤翔泥塑工艺与其他媒介的结合,打造新材料新产品新产业新领域;三是大力拓展宣传渠道,通过展览、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培育文化市场;四是充分提取出凤翔泥塑经典元素,结合新时代社会需求设计文创产品,让凤翔泥塑文化焕发新机;五是加大推广力度,开展美育教育,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研学、凤翔泥塑课程等方式,不断推动凤翔泥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将不仅推动泥塑文化创新发展,使更多人认识了解泥塑文化,传承和发扬泥塑这项非遗文化,更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六营村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途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所有成员充分了解到凤翔泥塑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意义,深入学习了泥塑工艺的制作流程,更是提出如何进一步将优秀的泥塑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后期,实践团还将与当地村委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对当地泥塑文化进行宣传,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据悉,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已连续两年在六营泥塑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7月21日,西安石油大学和六营泥塑村艺博园签订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2023年6月30日,石油工程学院在六营泥塑村深入调研泥塑文化,与艺博园进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