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也是项目负责教师连续第5年带领学生寻访老兵,通过组建“永远的丰碑”“述忆家国”“红星传忆”等多支实践团,浙江财经大学师生前往杭州、金华等20多个地区,行程跨越2万多公里,累计寻访了221位参加过重大战役、平均年龄为92岁的老兵,包含108岁抗战老兵任世朝、感动中国人物王海上将的僚机叶玉献等典型人物,形成30余万字的精选老兵故事集、31部老兵原创纪录片、200+份融媒体作品、系列红色话剧、上千张老兵照片集等作品。
项目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全国特等奖,共青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视频团队和优秀指导教师、中国大学生在线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优秀工作案例和最佳宣传队伍等国家级奖项8项,浙江省挑战杯红色专项金奖、浙江省关工委“读懂中国”等奖项20余项,相关实践育人项目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工作课题、教育部思政研修中心专项、浙江团省委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等课题立项10余项,并作为全省典型示范案例在2023年浙江省关工委会议上做交流发言。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高校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当前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存在诸如学生认知匮乏、传承路径单一、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困扰着教育实效的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实践团注意到,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老兵是红色资源的“活化石”,面临着健在老兵人数急剧减少、社会关注度不高、红色记忆留存少等现状。“我们不怕死亡,最怕被遗忘”成为了不少老兵的心声。
因此,面对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和留存珍贵老兵红色资源的迫切需求,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形成“365”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即以“三融”“六践”“五课”为内核,形成了以“老兵留声、铸魂塑心”的“一年365天,每天浸润思政教育”的“大思政课”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三融”即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协同相融合、促进信念内化与行动践履相融合;“六践”即“视”“听”“说”“录”“走”“做”;“五课”即红色移动课堂、专业领航课堂、网络党史课堂、党团建设课堂、实践育人课堂。
图1 “365”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大学生对革命战争年代存在较强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对红色记忆缺乏兴趣,怎样创新方式才能避免空洞说教和强行“灌输”?老兵资源逐渐消失,如何才能挖掘好、保护好、宣讲好革命老兵事迹?如何破解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内容形式同质化的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365”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模式坚持“青年对话老兵”的形式,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件事”到“N个项目”,建立“致敬·关爱老兵”服务队,推动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育人实效。
1.三融合,强主力,建好留存记忆的“主阵地”一是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创建“4+2”红色立体课堂的党建品牌,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方法将党性教育融入“365”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将老兵精神融入日常主题党日活动和志愿服务。实践团连续多年奔赴全国各地寻访老兵,目前已寻访了雷锋战友冯金生、朱德总司令警卫员徐树年、英雄王海大队上将的僚机叶玉献、108岁抗战老兵任世朝等221位高龄老兵,记录了视频、音频、老物件照片等素材数千份,抢救了大批未被挖掘的红色记忆,形成了一系列可共享、可留存、可宣传的珍贵成果,此过程激发了学生内驱力,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而行。二是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协同相融合:创建合作、互动、双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与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正步公益、濮家联合社区等10余家单位协同合作,整合和挖掘稀缺老兵资源,共同推进老兵口述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开发、应用和宣传等工作。三是促进信念内化与行动践履相融合:运用“寻访感悟+践行宣讲+示范引领”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知、灵魂触动中感恩战斗英雄。实践团广泛收集健在的老兵信息,绘制“寻访地图”,在征得相关单位支持后,上门开展口述史访谈,每拜访一个老人,师生就会被老兵忠党爱国的赤子之心感动一次,常常和老兵热泪盈眶。通过寻访实践,促进学生发自内心地传承红色基因,并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讲好老兵故事,涵养了奋斗报国壮志。
图2 为百名老兵拍摄肖像照

图3 为百名老兵拍摄军装照
2.六践行,促活力,奏响讲好故事的“主旋律”建设“视”“听”“说”“录”“走”“做”的六维实践路径,形成访革命老兵、听红色故事、讲红色文化、录口述记忆、走社情民意、做志愿服务六大实践驱动系统,让“身边青年”讲“身边故事”,把“大道理”化为“小情景”。建好学生骨干队伍,创建四大训练营,“口述事迹采集训练营”培训口述史相关知识,“融媒体传播训练营”培养新媒体宣传能力,“老兵故事宣讲训练营”培育青年化阐释理论宣讲团,“创新创业训练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依托挑战杯等赛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另外,还开展四大特色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老兵故事绘本创作实践、空巢与独居老兵关怀服务实践、编演红色话剧实践、圆梦老兵心愿实践,组织开展助力老兵与战友团聚等圆梦活动,积极举办老兵故事进支部、进课堂、进园区等活动,前往缙云中学、浙江财经大学等地宣讲40余场,创建抖音、小红书、微信、Bilibili等融媒体矩阵,讲好革命文化、百年大党、传统文化等中国故事,打造“大思政课”格局下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图4 全媒体宣传矩阵

图5 “青年化”阐释老兵精神行动成果(绘本、话剧、文创、剪纸、书法、宣讲等作品)
3.五课堂,聚合力,点燃沉浸教育的“主引擎”一是开展“红色移动课堂”,构筑思想高地。组织“为老兵开直播讲堂”“陪老兵过端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红色教材和深刻的“红色移动课堂”体验。
二是实施“专业领航课堂”,将老兵故事融入课程思政,例如将抗美援朝负责会计核算物资的老兵故事融入会计专业课程,战地摄影记者故事融入影视专业学生的课程。
三是打造“网络党史课堂”,根据老兵口述史视频,开发优质的网络文化教育作品,将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日常教育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四是融入“党团建设课堂”,带领学生党员、团员开展“建党百年·百位·百岁老兵”“和党说说心里话”“和老兵一起学二十大”等系列主题红色宣讲和特色党建活动,促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五是拓展“实践育人课堂”,争做践行先锋。利用好寒暑期社会实践、返家乡实践、思政课实践等契机,积极打造灵活便捷、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
图6 自媒体原创视频引发“全民致敬”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一)主要成效
实践团已形成30余万字老兵故事集、31部老兵纪录⽚、200+份融媒体作品、上千张精选老兵照⽚集、4册100版老兵故事绘本集、1套老兵故事桌游、1份致敬诗词集、1份书法作品集、1份剪纸作品集、13大类文创周边、3部红色情景剧、1场英雄印记展。项目负责教师连续5年带领学生寻访老兵,指导团队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多次突破学校历史最好成绩,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成效显著,如图5所示。
①育人影响突破大: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全国特等奖(突破校纪录)、浙江省挑战杯红色专项金奖、浙江省高校“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微视频等,作为示范典型案例在浙江省关工委会议上做交流发言。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展示交流活动中,浙江团省委书记周苏红参观优秀项目作品展并高度肯定特等奖成果。
②社会实践认可广:共青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视频团队和优秀指导教师、中国青年报“千校千项”优秀视频项目、中国大学生在线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优秀工作案例、教育部中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征集展示活动最佳宣传队伍和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20余项。该项目培育了一批有责任感强、传承老兵精神的青年,实践团成员深受老兵精神感召,连续多年支教,毕业后选择扎根偏远地区当教师,助力200多名山区孩子接力传承老兵精神并走出大山。
③网络宣传效果好:搭建自媒体矩阵,粉丝量已破万,创作200余条老兵系列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20万次,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相关视频被新华社专题报道,辐射量超过数百万人次,相关作品获得第一届浙江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④理论研究成果实:项目负责教师主持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工作课题、教育部思政研修中心专项、浙江团省委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等课题立项10余项,主持首批辅导员工作室——“红星导航”工作室,党建工作获得学校第八轮支部建设创新奖。
⑤主流媒体报道多:被光明网、新华社、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网、浙江卫视、浙江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视台、浙江省党建网、杭州日报等媒体报道超过百余次,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图7 部分奖项

图8 主流媒体报道
(二)经验反思1.涵养境界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带头示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争当“大先生”,坚持用理论与实践结合,首先要培育自己至纯至深的家国情怀、至诚至善的教育情怀,不断总结实践育人经验,挖掘老兵教育资源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用高尚品格带动学生。只有带着真挚的情感、亲身躬行的风范,学生才能沉浸到“老兵+思政”的场景中,思政教育才能直抵内心。
2.春风化雨塑心认同,铸魂育人润物无声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都是一本写满动人故事的红色书,为老兵立传、为国家留史、为青年明志,我们对于这件事的重要意义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该案例最值得欣慰的地方在于引发全国各地的师生积极关注、寻访和关爱老兵,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主动地加入“致敬·关爱老兵”服务队,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老兵口述史的采集并坚持传承,这也是师生双向奔赴、同频共振的“育人乐章”,在实践中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1.扩展寻访老兵范围,优化协同育人“大队伍”扩展寻访范围,加强协同育人,争取与更多的公益组织联建共建,对目前健在的老兵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深入挖掘、深度整合、充分激活,与时间赛跑,留存最后的老兵记忆。
2.创新拓展实践载体,建强全员育人“大平台”通过拓展“老兵+”的实践平台,创建价值浸润、境界提升、能力培养集一体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育人创新模式。依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作红色故事手册、影音宣传视频等,拓宽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新途径。
3.品牌创优师生相长,激活思政育人“大能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凝练深化思政实践育人品牌,在前期基础上,持续产出一系列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案例和理论研究成果,建设成为一支能引领青年思想“蜕变”的实战队伍,不断提升团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