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 晴
天气爽朗,我们小组成员按照约定来到校门口集合,然后一起坐着大巴出发中华五千年的重要源头—凌家滩。一路上我们都怀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所以情绪格外高涨,大家一直在讨论凌家滩的文明历史,而我却是第一次听闻这个地方,不由得我也非常期待第一次来到凌家滩会遇到什么。再一睁眼,发现大巴车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有的只是欣欣向荣的青草,还有雨后泥土的清香以及蜿蜒的小路。我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经过查阅才发现,原来凌家滩南临裕溪河,连接巢湖与长江,北靠太湖山,山水交错,属典型的江淮平原丘陵地貌,难怪景色是如此美轮美奂。校车经过几个转弯之后终于停稳,我们迫不及待的下车,贪婪的闻着如此清新的味道。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园中,跟着指示牌进入了室内。来到了第一部分,通过观看里面关于凌家滩的介绍,我了解到了凌家滩的历史价值如下
1、安徽省最为重要的地城文化之一。凌家滩遗址的发观丰富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奠定了我省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是目前我省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2、长江流域一支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是良渚文明的前驱,凌家滩已经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遗存、关键区域、关键节点。
3、中华五干多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凌家滩为研究中国五干多年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国家文物局认为距今5800年—5200年前后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凌家滩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
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又一处浴玉中心。凌家滩出士了大批精美玉品,其文化玉器的重要影响,东西向从长江下游达到三峡地区,南北向从长江流域达到西辽河流域,影响区域覆盖小半个中国。
在阅读完这些相关资料之后,我们纷纷感叹凌家滩的发现与挖掘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通过观摩玉石匠人留下来的玉器,包括玉猪、玉龟、玉人等,更是感叹他们的大国工匠精神。凌家滩玉龙首尾相连,形象还比较原始,有虎之感,但已有很高的辨识度,体现了超乎那个时代的成熟感。玉人背后隧孔上留下的管钻玉芯眼孔直径为0.15毫米,几乎可与现代工艺相媲美,史前没有金属工具,古人是如何做到的?想必是付出了万分的努力,这是何等的独具匠心。同时也说明了凌家滩先民已掌握了很多种玉石加工技术,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往前走,我们来到了第二部分,阅读墙上的资料,我们又了解到了凌家滩的葬仪文化:
1、葬仪的等级制度
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工作自 1987—2007年5次发掘重点为墓葬区,2013—2015年3次发掘生活区,总发掘面积达到3800平方米,出土各类玉、石、陶器2000余件,其中玉器1100余件、石器 800余件。虽然只发现了一处凌家滩墓地,但是葬品方面已可见到明显的差异。高等级墓主墓穴较大,玉石器数量多,常有特殊形态的玉器;玉石器制作工匠的地位也相当高,墓中随葬较多玉石器.常有工具、玉芯、边角料;平民墓则多见石器、陶器,数量也较少。体现了社会成员间已有明显的等级分化。
2、葬仪中物品摆放的规则
除了等级制度外,还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葬仪,各种随葬器物的摆放已有一定的规则,特別是显贵墓的葬仪更为成熟:一股是胸前有一组璜、小环类装饰品,斧钺常在身体两侧,较大的环、镯戴在手臂或脚上,玦或者在两耳旁,或者散布于墓中。最高等级的几座墓中,玉器基本上是放在棺内,一部分石器,或棺外两侧,陶器则放在棺外。普通墓葬则不是很明确。
对于没有仔细研究过历史的理科生来说,我们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执行等级制度,在和指导老师探讨过后,我们才知道等级制度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通过将权力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达到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目的。等级制度是与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中,等级制度可以让少数人优先得到较好的发展。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时代,等级制度就特别重要。
心中疑惑被解开后,我们来到第三部分,在这里详细的记载了凌家滩的发掘过程。不仅仅是这个过程,更是了解到巧妙的运用现代技术对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探索如此精巧的玉器的制作过程,考古学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是充分了解当时的经济、社会基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是他们运用遥感与考古结合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等现代科技技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考古学家在工作过程中 让更多的自然科学参与进来多角度体现凌家滩文化真实的一面,充分反映凌家滩当时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以及玉石器的制作工艺等。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但又艰苦、耗时的工作,分为调查、勘探、发掘、科技分析几个专题,延续了7年时间,田野工作包括5年8次调查、3年4次勘探.3年4次发掘,同时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最终对凌家滩的生产生活面貌、兴盛衰落过程、生业经济形态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得知了这些之后,一幅关于玉器制作过程的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其过程的繁琐令我们感叹凌家滩玉石匠人的聪明和高超。
凌家滩先民摸索出了玉器的一整套制作流程,我们现代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延伸了各式各样的现代科技技术来方便我们的生活,我不禁感慨,从古至今,社会都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我们从来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一直面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室内参观完所有资料和展览品之后,我们又沿着指示牌来到了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凌家滩遗址。
遗址内壕以北为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以一处略呈方形的祭坛为核心。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等。该遗址早于良渚文化,并与其存在一定接续关系。再往前走,我们注意到了大规模的红烧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该大型红烧土遗迹的范围、结构、堆积和年代,初步认为该大型红烧土遗迹年代为凌家滩文化最繁盛的时期。红烧土堆积下层和西侧存在一处大型的与祭祀有关的公共建筑基址。
凌家滩作为良渚文化的源头之一,为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关键的资料。大型红烧土的发现证明凌家滩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级的公共礼仪建筑,并且存在明确的祭祀功能;
参观完毕后,小组成员阮星语发出一声惊叹“快看,荷花!”我们闻声赶来,又被凌家滩遗址区旁边的荷花池吸引住了,正值夏季,荷花基本全都开了,粉红和翠绿色相配,颇有“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气势。经过讲解员讲解才得知,凌家滩依托遗址周边自然人文资源,注重农耕生产和田园生态环境,创立遗址保护与生态改善新模式,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生态田园型考古遗址公园。继续向前,我们来到了凌家滩研学基地,已经大汗淋漓的我们终于吹到了空调的冷风,里面的墙壁上还有有关凌家滩的历史资料,凌家滩真的是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衣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顶功能于一体啊!作为半个马鞍山人,我为当地有如此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遗址公园而感到自豪!
参观凌家滩真的是一次很有趣的经历,它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我们小组成员仿佛一起回到了五千年前,在那里,凌家滩居民有条不絮的生活,史前文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