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为响应二十大精神,弘扬红色精神,中国海洋大学学子组成“海之子红岩精神赓续团”,聚焦于红岩精神,前往渣滓洞、白公馆等五个革命旧址展开实践活动。
白公馆、渣滓洞位于歌乐山,是两处监狱旧址,在解放前用于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者或掌有重要情报的人。这里曾关押了三百多名革命烈士,他们为了正义与新中国宁死不屈,即便受尽折辱与酷刑也不肯泄露情报,最终遭受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英勇就义。旧址里,一页页翻烂旧文书、一墙墙刻写的诗文、一处处破烂紧凑的牢房、一件件腐锈的刑具......无一不告知前来参观的人,被关押在此的英雄烈士经历了怎样的折磨。团队成员们走进旧址,缓步走过满墙的历史遗迹,肃穆观看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心里致敬、寄托哀思与敬佩,以此纪念先辈宁难不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在这里,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宁死不屈、宁难不苟、坚韧顽强。也正是这些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凝聚出了象征着出淤泥不染、团结一心、坚忍不拔的红岩精神。他们都是红色精神的重要部分。
实践队于白公馆前合影 罗丹摄
在参观红岩精神旧址的同时,团队成员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进一步了解红岩精神的传播度与知晓度。在采访的游客中,大多数是重庆本地人,由于学校教育学习的《重庆历史》与《红岩》小说,对代表性红岩人物、红岩故事和红岩精神有比较深的了解。“本地人从小学习《重庆历史》,对这些故事太了解了,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经常讲给孩子们听!”一位游客表示,身为本地人深深为这段历史感动。但是本地游客遗憾于年轻一辈很少有人重视伟大精神,伟人故事也逐渐被人淡忘,红岩精神难以传承。在采访的外地游客中,大多数人很少听说红岩精神,对红岩故事的了解很多是来自于《红岩》小说的内容。对很多人来说,是因为网红打卡地才吸引他们来到这里,在做旅游攻略时了解到这些革命旧址,顺道前来参观或因好奇前来参观,并不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可惜没有讲解员,线上的介绍也很少”,一位外地游客感叹,“外地不太了解重庆历史,对红岩故事知道的不多。”实践队深刻感受到红岩故事传播不够,红岩精神难以赓续,但这也坚定实践队传承红岩精神,把红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的决心。
实践队成员采访重庆大轰炸纪念馆游客 罗丹摄
为解决游客不了解红岩故事、不知晓旧址背景的问题,团队成员对一些经典故事进行了志愿性讲解和介绍。团队成员在讲红岩故事时,吸引了一些游客,他们驻足,表情严肃、认真聆听。听完烈士故事后,有人低头默哀、有人轻声叹息。“这是很好的实践啊,大家了解了红岩故事,知道了伟大的革命烈士,没有他们就没有和平的今天!”一位游客反馈,此次讲解对不知道历史背景与红岩故事的外地游客来说非常有意义,有助于他们理解革命英雄、感受伟大红岩精神,实践队也深受鼓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践队牢牢记住习主席的殷殷期待,希望以小我之力助力红岩故事传播。
实践队成员在白公馆介绍红岩故事 罗丹摄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红岩故事传播还不够广泛,许多游客并不知道其历史背景,旧址里也没有相关讲解员或者线上讲解音频帮助游客了解红岩故事。在未来,实践队将采取“线下线上”讲解红岩故事的方法助力红岩故事传播,深度挖掘革命烈士身上的伟大爱国精神,让红岩精神得以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