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个人养老金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个人养老金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个人养老金制度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坚实的养老保障。然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开户和缴存、投资人数却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政策的现实情况,6月28日,我院“养颐税研队”来到南京市栖霞区社保局进行了实地调研。
开户热潮涌动,缴存投资遇冷
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发布后,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西安等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试点。南京虽未进行试点,但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也对这一制度有所了解:“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存在领取时收入不高的情况,群众很难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总体收益抱有期望。”那么即使一些人选择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未必愿意进行缴费和投资。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据人社部及相关机构统计,2023年末实际缴存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左右,人均缴存金额远低于每年1.2万元的缴存上限,仅为2000元左右。而实际投资人数更是仅占缴存人数的62%,约为682万人。

(图 1向社保局人员询问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问题 小队队员党陟颖摄)
政企个人三方视角,探寻“冷热不均”原因
从政策方面来看:通过对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的采访,可以分析出个人养老金制度缴存人数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对于未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群,缴存时无法享受税收优惠且领取时还需要交税;而对于高收入人群,每年最高节税5400元,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着实有限。另外,个人养老金账户封闭运行,缺乏应急退出机制,会影响很多年轻群体的参与意愿。
从相关企业来看: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截至2024年6月初,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中储蓄产品465款,基金产品192款,保险产品82款,理财产品23款。团队发现金融产品供给存在同质化的现象,部分产品缺乏吸引力,不能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者提供更符合自身条件的产品。并且一些提供金融产品的企业缺乏对金融工作的普及。
从个人角度来看: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对队伍采访问题的回答,使得团队对个人角度更加重视。根据《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44.35%的人保持中立。而大家人对这一政策存在观望态度的背后,可能是担心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风险,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经济压力过大,也有对政策本身的顾虑,如账户封闭运行不能即存即取,等等。

(图 2社保局工作人员解答团队疑惑 小队队员党陟颖摄)
多方合力破冰,聚沙成塔共筑繁荣
基于上述“冷热不均”的原因,社保局工作人员的答疑解惑让团队看到了政策优化的新思路。比如给予个税起征点以下的低收入群体相应的财政补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行差异化的缴存限额、领取税率;对于高收入群体可以设置税收优惠的上限,避免其借此避税。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应急退出机制,以应对突发情况下的资金需求。
在此基础上,团队深知金融产品的丰富性对于吸引多元投资者至关重要。因此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深入市场调研,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偏好的养老产品。特别是开发长期稳健、风险适中的投资品种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同时提升产品的个性化水平,提供差异化服务,注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此外,团队了解到政策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偏好,所以需要提升群众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程度,才能促进群众更多地参与。可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打破信息壁垒。再具有针对性的对那些参与意愿较高中高收入人群,和对个人养老金制度了解程度低的人群进行更精准的宣传和推广,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总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资金来源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非一日可成,也非一人之责。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和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将成为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 3与社保局人员的合影 社保局工作人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