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推动青年群体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弘扬,苏州大学“回音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8月前往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地区,对大别山民歌传承人进行探访,感受大别山民歌的悠久传承历史和浓厚氛围。这是暨“民歌进校园”推广以来高校学子走进民歌发源地的一次生动实践,一呼一应之间,展现出民歌传承中的青年力量。大别山悠久的革命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悠扬的民歌赋能,生动演绎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团队成员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别山区民歌演变过程,与传承人共商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代传统民歌的创新发展之路,旨在链接过去与未来,擘画民歌发展新蓝图。
8月4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对两位国家级大别山民歌传承人余述凡、王凤琴老师进行探访。两位老师以他们那饱含岁月风霜的嗓音,向实践团成员们缓缓诉说着大别山民歌的点点滴滴。从他们的经历到对民歌的深刻理解,再到对传承的建议,每一句话都如同山间清泉,清澈而深邃。
图为国家级传承人合影。江雨霏 供图
在采访中,同学们了解到,王凤琴老师的母亲曾是红军宣传队中的一员,从小的耳濡目染为她奠定的丰富的民歌基础。大别山民歌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振奋人心到农村生产队时期的鼓足干劲,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热情洋溢,再到新时代的融合创新......几代人传承的背后,是红色革命历史与社会背景的结合,也是过去与未来的链接。民歌的历史推演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队员们在聆听悠扬的民歌中,增进了对党史的学习和理解。
薪火相传,艺术源自人民。采访中,王凤琴老师还提到:“劳动人民用情去唱歌,用民间小调表达情感。”从抗战红歌到劳工号子,大别山民歌维系着当地村民的情感纽带。劳动人民用民歌表达情感,用情去唱歌。按余述凡老师的话来说:“我们的民歌就是来源于生活。”艺术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艺术,因此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大别山民歌,依然有着它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然而,谈到民歌传承面临的挑战,传承人们也流露出了一丝担忧。他们表示年轻人更青睐流行音乐,而真正喜爱民歌的传承人十分难得,现在的社会环境也让民歌的传播缺少了自然的土壤。面对这些困境,王凤琴老师提出了她的看法:“要让民歌进校园,让小学生认识了解民歌,从娃娃抓起,增强他们对大别山民歌这种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现场,两位老师还亲自演绎了安徽大别山地区的一种民歌歌种“慢赶牛”,余音绕梁的歌声增强了队员们对这项非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坚定了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与决心。
挺膺担当,非遗传承中应有青年力量。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与传承大别山民歌文化,“回音计划”实践团来到了金寨县海韵艺术培训中心,对大别山民歌进行亲身体验学习,探究大别山民歌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大别山民歌县级传承人刘红梅老师在此作为常驻授课老师,力图把大别山民歌融入青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营造传唱大别山民歌的浓厚氛围,为金寨县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刘红梅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对着乐谱开始学唱大别山民歌。时而婉转、时而高亢的民歌旋律悠扬于耳畔,宛若大别山带来的阵阵回音,令人心驰神往。
图为刘老师现场教学。江雨霏 供图
同时,刘红梅老师也在课堂中传授了不同形式大别山民歌的歌唱技巧,有高昂粗犷的山歌,也有温柔细腻的小调。专业细致的讲解和示范让团队成员们沉浸其中,屏息聆听,仿佛能穿越时光,感受到那份来自革命老区的坚韧与深情。伴随着张老师悠扬的钢琴声,刘红梅老师以她那温婉而有力的嗓音,缓缓铺开了一幅幅大别山的壮丽画卷。在刘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成员们尽力地模仿着每一个发音与音调,力求将民歌的韵味完美呈现。最后,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全体成员合唱了这首铿锵有力的大别山民歌——《歌唱立夏节暴动》。
学习结束,团队成员可谓收获颇丰,不仅在理论上对大别山的民歌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更在切身体会中感受到了大别山民歌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的不易。此次活动也将进一步推动大别山民歌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播,让大别山民歌的回音传向更远处,为民歌艺术增添与众不同的一抹亮丽色彩。课本是平面的,而世界立体生动,“回音计划”实践团队将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生动结合,在重重叠叠的大别山留下苏大学子的青春足迹。余音袅袅,悠扬的大别山民歌将一直诉说着这群“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新时代青年的实践故事。
图为实践团与老师合影。张茵怡 供图
(通讯员 柳楚晗 孔舞悦 张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