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探索土壤,强农有我”——探明土壤类型,摸清土壤质量

时间:2024-08-28     阅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减排、土壤保护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农业遥感技术、土壤学理论等其他理论技术为支撑。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愿景下,综合众多科研结论得知,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碳汇系统,而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在于林地土壤之中,我院既是“三普”的主力军,也是“双碳”研究的先锋军。本党支部所在课题组积极参与“三普”工作,并开展了“双碳”方面研究,暑期将赴湖北省咸宁市,基于土壤剖面,探明土壤类型,并进行土壤质量评估,完成土壤的初步适应性评价。
  湖北省咸宁市位于中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东南部,被誉为“桂花城”。咸宁市东邻江西省,南接湖南省,西依武汉市,北靠赤壁市。咸宁市地势南高北低,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全市总面积为1003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户籍人口为303.61万人。咸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典型代表,享有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之城等荣誉称号。
  咸宁市九宫山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通山县境内,属于幕阜山脉中段,地形以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的窟窿构造为主,属于断层山地形的冰川地貌。最高峰为“老鸦尖”,海拔达到1657米,是中南部地区最高峰之一。九宫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6.6%,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包括近千种名贵动植物和近百种珍稀濒危物种。区域内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天然大氧吧。九宫山的土壤类型随海拔高度变化而不同,从基带棕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到山地草甸土,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这些土壤主要发育于片麻岩和花岗岩,具有独特的地带性特点。九宫山的土壤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31%,全氮含量0.12%,速效磷含量16—21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100—130毫克/千克,pH值在4.5—5.5之间。土壤质地疏松,含水量较高,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通常,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储存为生物量。九宫山丰富的森林覆盖和生物多样性表明其具有相当的碳储存能力,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出发九宫山前,我们一行人集中开会,提取布置社会实践内容,针对社会实践内容进行挖土壤剖面,取土壤样品,测土壤属性等内容进行培训和研讨,最后我们根据九宫山的地理特性、土壤特性、土壤分布规律、森林覆盖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出如下图探测点路线:
  首先,我们到达第一个探测点位置,该点剖面有以下特点:1.具备明显的自然断面情况,我们依托自然断面,可以很快清理出我们需要的标准土壤剖面。2.该自然断面杂草丛生,自然断面上面植被覆盖度高,表层腐殖质覆盖较多,具备探测意义。3.该剖面位置具备典型的黄棕壤属性,属于湖北地区林地土壤常见的土壤类型,具备探测意义。
  我们一行人经过先前的培训和研讨,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很快就将自然断面上面覆盖的杂草、旧土、干土、其他土壤等等刨开,挖出一面崭新的土壤剖面。覃建祥同志等人首先根据土壤质地、颜色、成土过程等,将剖面进行土壤层次划分,后覃建祥同志取下各层次土壤进行野外速测,检测其酸碱性、亚铁反应、石灰反应等情况。
  高昌龙同志在该剖面点的500米位置之外进行土钻探测,以确保该剖面的土壤类型正确。最后,我们取下该剖面各层次的土块,装进土盒,将带回学校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记录该剖面地理位置、海拔、行政区所在位置、成土环境以及各个剖面的信息(根系情况、颜色、质地、结持性、斑纹、胶膜、矿脂瘤状结核等信息)。
  依次探测流程,我们一行人夏日炎炎的火热氛围下,满怀热情,一鼓作气,完成九宫山12个探测点土壤剖面,12个探测点基本涵盖湖北地区常见的林地各类土壤类型,在挖剖面、取土壤、填信息的过程中,我们队伍成员无不感慨大自然的魅力,用心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敬畏自然,我们希望通过土壤剖面分析,以及当地村民关于对林地土壤以及耕地状况的走访,向当地村民进行“保护土壤”可以促进“双碳”减排的宣讲,提升广大村民和基层人员对保护土壤的认识,保护土壤可助于森林固碳,尤其是林地土壤,防止土壤被剥离侵蚀,进一步认识当地农用地的土壤质量和利用水平,并运用相关知识做出评价,以期合理利用或改良土壤。一方面有助于评估土地资源、耕地质量状况以及土壤类型等,使更多的农民了解保护土壤,助推“双碳”减排工作;另一方面,有助于当地村民深入了解土壤相关知识后,可以将之运用于实践中,在今后的农业活动中对土壤问题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提高农用地利用水平,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并通过新闻通讯、宣讲交流等方式,将团队实践成果传播到社会,宣传当地农业成果及风土人情,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覃建祥 张可 王文琴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