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红色记忆,赓续革命光辉
时间:2024-08-30 阅读:
追溯红色记忆,赓续革命光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化胡杨精神,学习兵团精神,了解兵团故事,2024年8月25日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追溯红色记忆,共赴红色征程”三下乡实践团前往一团,对退伍退役老人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走访慰问。
艰难的藏区军旅生活
汪启雄,1955年生人,祖籍是四川的,但汪启雄老人认为作为兵团人没有具体的祖籍,只有国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共同致力于新疆的建设。
1977年1月,汪启雄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活,在结束半年的解放军生活后,他当了武警。就是当时的三警合一,中国人民警察部队、中国人民消防部队、中国人民边防部队统一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汪启雄老人在西藏阿里地区格尔县中队,并且参加了县委工作组,那时候叫路线教育工作队,他当时的是格尔县中队的文书,属于路线教育工作队,需要下乡进行。因为路线教育在西藏的都是藏族,所以下去工作队的同志们,除了汪启雄老人是汉族,其他都是藏族。在中队里面,还好一点,大家吃的都是大米白面。到了乡下以后,汪启雄老人不得不和藏族同胞们一起吃糌粑,吃生肉,这让本就多有忌口的汪启雄老人苦不堪言。
当地各种气候、地形原因,住宿条件也及其简陋,汪启雄老人和他的战友们只能几个人挤在一顶不大的帐篷,高原冰雪不容,气候寒冷恶劣,十分缺少水源,卫生情况自然是无需多言的了,因为不太会骑马的原因,在别的战友撤离时,汪启雄老人还要继续驻扎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据汪启雄老人回忆到,真是贫苦又充满不便,经常身上一抓一个虱子。随着国家富强,藏区的条件逐渐变好,汪启雄老人很欣慰自己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变迁。
一时兵团人,一生兵团人
汪启雄老人在1983年10月退伍,返回十一团后,参与了兵团建设的劳改工作,并担任劳改队的班长一职,带领十几个人修监狱。到了11月份,经团队安排的,汪启雄老人带初高中毕业的学生,那个时候叫学生队,在这里学生队的当副队长兼会计。后来又有工作需要,汪启雄老人便到十一团十连当副指导员,84年的七月份,就调回团里武装部当参谋,之后继续在不同的岗位上任职,包括连长、组织科科员、宣传科和组织科科长等职位。2006年汪启雄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知道2008年退休。汪启雄老人这一生充实又充满荣光,让人望而生畏。
退休后的汪启雄并未闲着,他先是参加了阿拉尔市的业主委员会,担任副主任。随后,在2010年左右,他被任命为十一团驻阿拉尔城区老年党支部书记,并且还志愿成为了359屯垦纪念馆的讲解员,致力于传播历史知识和兵团精神。
汪启雄一生的经历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敬业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山区到军旅:一位普通人的非凡人生
张清俊1949年7月出生,1970年入伍,开启了军旅生活。最初张清俊老人只是在山区通过打猎自给自足,随着时间推移,张清俊入伍 接受正规培训成为一名畜牧兽医师,体验了不同的军队生活。最初,兵团作为新建部队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住宿条件差、食物稀缺等问题。张清俊老人和老兵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环境,如自行建造营房和解决饮食问题。尽管条件艰苦,他们仍然坚守岗位,体现了军人的坚韧与奉献精神。张清俊老人的工作地点很偏远,条件艰苦,需要频繁前往不同地点采购药物并处理动物疫情。此外,他还在冬天参与带领羊群转场至山中,并负责军队所需的生活物资采集和准备。尽管面临着种种挑战,张清俊老人作为兽医依然坚守岗位,保证了军队动物的健康和后勤供应的稳定。并获得了两次嘉奖。
退役后张清俊老人选择了与自己手艺相关的工作,并最终在畜牧业领域奉献了一生,尽管他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做出特别显著的贡献,但他的故事展示了普通人如何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价值。
传承胡杨精神,走好红色革命路。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们对红色革命和兵团建设事迹的了解与感悟,更深刻地理解兵团精神,以红色信仰铸就青春理想,以红色担当传承艰苦奋斗,以红色风格锤炼品德修养,争做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时代青年。
文|张文雅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