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梦千年,万象“根”“星”团队 走入非遗课堂,寻访非遗传承人
                
                时间:2024-09-03     阅读:
                “遗”梦千年,万象“根”“星”团队
走入非遗课堂,寻访非遗传承人
导语:2024年8月1日,宁波大学“遗”梦千年,万象‘根’‘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启动了一场为期五天的文化探寻之旅,深入浙江宁波象山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实践活动。从象山剪纸的灵动体验到竹根雕的创新精神,再到草木扎染的环保理念以及象山农民画的传承现状,团队成员们亲身参与了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旨在为这些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也为推动“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深入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以下是团队的实践成果及感悟报道。
一、象山剪纸
团队首先于上午9点参加了由瀛洲社区主办的《象山剪纸》非遗宣讲会。现场多是学龄期的儿童。课程助教告诉我们:“能为熏陶这些孩子的文化内核做出贡献,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主讲人康莉老师用轻快的语调,为大家介绍了象山剪纸的渊源历史以及独特优势。
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简单的对称图案的剪纸练习。无论是一张张棱角分明的“喜”字,还是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都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创造力和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小小体验者们都笑得开怀。看到这一幕,团队成员惊叹不已,更进一步坚定助力象山剪纸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发扬的决心。
宣讲会结束之后,团队成员分别对主讲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助教等参与者进行了简单的访谈。
主讲人康莉老师来自象山非遗保护中心的一支志愿者团队,她对于非遗的情怀与信念另成员们印象深刻。作为志愿者团队的核心成员,她常年奔波走访数个非遗传承基地,现致力于帮扶非遗传承与非遗文化在学生中的普及,相关课题已经延展至20余个。康莉老师同时也是非遗进校园项目的先辈,团队成员也借此机会提出了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非遗课堂的服务的想法。老师建议成员们在实践后期可以通过与其他专业更有针对性的老师交流来完善这一思路。同时,成员们也了解到,类似的公益性质的活动也得到了市县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团队成员对康莉老师进行访谈 宁波大学叶娴欣 供图 趁着下课时间,成员们还与部分家长与助教进行了交流,无一例外都对此类活动的宣发与价值赞不绝口。可见在瀛洲社区,非遗课堂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别致的体系。
此外,成员也获得了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的机会。他说,因为正值假期,现阶段的非遗课堂会特别照顾学龄期的孩子们,而事实上,在工作日也有针对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的课程。
这种非盈利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活动在瀛洲社区悄悄生根发芽。希望随着文化自信的输出,也能有其他地区慢慢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二、象山竹根雕
下午2点,团队来到了根雕传承人徐洁老师的工作室。徐洁老师将竹根雕引申到木雕,多年来将竹与树根雕融合包作,走出一条树根雕艺新路子,先后雕刻出《贵妃醉酒》《文人雅士》《香山九老》等 20件作品,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大赛中脱颖而出,先后捧回42本获奖证书,引起行家注目。专家称他的作品散发出清新自然的韵味,拙朴中见灵气,随意中显工整,有浓郁的艺术志趣。
跟随着老师的讲解,团队成员欣赏了许多精美的根雕作品,并了解到老师的创作心路。“根雕的生命在于创新”,徐洁老师动情地说到。他为大家介绍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和行业现状,并鼓励我们勇于创新和实践。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也进行了简单的根雕体验。从发现好的木材,构思布局,到直接上手——凿毛坯、修光、开面相、打磨、上漆、表面处理,团队成员们在与根雕的互动中体会到了传承的意义,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动容。 
团队成员对徐洁老师进行访谈 宁波大学叶娴欣 供图
体验结束之后,团队成员对徐洁老师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访谈。访谈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徐洁老师一直致力于根雕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也在思考:根雕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去年奥运会,徐老师将奥运元素和竹根雕进行结合,创造出一组具有时代特色的根雕艺术品。徐老师认为,创新是根雕于新时代发展的灵魂,只有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象山竹根雕才能创造出更为璀璨的辉煌。
三、草木扎染
接着,团队于下午4点半抵达白海亚草木染坊,开始参观并了解了草木扎染该非遗产业。讲解员先引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凡蓝五种,皆可为靛”,来引出扎染的原料为纯正的草木,而不是加入“臭粉”的化学原料。讲解员细致介绍了四大传统染缬,即蜡缬、绞缬、夹缬和灰缬,还展示由不同染色方法制成的产品以及所需的工具。

讲解员介绍草木扎染所需的材料 宁波大学叶娴欣 供图 最后,团队在欣赏草木扎染的文创产品中,深感非遗的魅力。
四、象山农民画晚上7点,团队访问了农民画画家——顾圣亚老师,详细了解了象山农民画特点的传承现状。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农民画,象山的农民画更加注重生活的特征,专注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绘画素材。同时,象山农民化还注重于明艳的色彩表达,通过大面积的红色来表现喜庆热闹的生活氛围。具像化的生活属性,是象山农民画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对顾圣亚老师进行访谈 宁波大学叶娴欣 供图
但面对农民画非遗传承的相关问题,顾老师也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一副农民画从构思到完成,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常常要耗费老师几个月的时间。而农民画的受众少,市场较小,一幅耗费时间与心血的画作,常常卖不出相匹配的价格。两者的矛盾导致农民画的传承一直存在大问题。同时,由于工作、学习的挤压,当代孩童、青年人即使对农民画怀抱着一份赤忱的热爱,也难以抽出时间去学习。因此如今新一代的传承人们大多是已经退休或将近退休的老年人们,很少有青年为传承团队添入一份新鲜的力量。
幸运的是,农民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象山县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近几十年以来,象山非遗保护馆一直致力于农民画的普及和推广,设立了专门的培训课程和非遗课堂,让孩子们在体验之中学习、感受农民画。团队成员也和顾老师达成了初步合作的意向,日后若有机会,将邀请她的徒弟来到宁波大学进行农民画非遗课程的教学,将象山的非遗教学模式逐步推广到整个宁波。
“遗”梦千年,万象“根”“星”团队合照 宁波大学叶娴欣 供图
在第一天的实践活动中,宁波大学“遗”梦千年,万象‘根’‘星’团队已初步领略了象山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剪纸的灵动到竹根雕的匠心,再到草木扎染的环保理念以及农民画的生动表现,团队成员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深化。随着实践活动的继续,团队将更加深入地探索和传播非遗文化,为“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推进积累经验,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更多精彩,敬请期待团队的后续报道。  
                
		作者:叶娴欣 王竣 洪紫涵 孟优 高康阳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GhodnpGIw0R2gGk8TkAb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