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阴雨连绵。7月17日上午,在泗洪县张洪程院士创新试验基地中,雨后清凉的微风掠过绿意浓浓的稻田,掀起一阵翻腾的绿浪。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何带着一群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到泗洪县种植水稻?扬州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海滨带着实践团成员找寻答案。
实践团员走进基地里,一块块稻田格局分明,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整齐排列,密集的白色标记杆“对号入座”。和普通的农田不同,这里1050亩的试验田被分成多个小地块,分别种植着不同的水稻品种,为了准确测试每个小地块水稻的性状,各个小地块需要进行单独种植、收割。
“这片是我负责的‘无人化’试验田,播种、施肥、洒药、收割……这些作业均是‘无人化’管理,能最大程度减少人工成本。”朱海滨说。在基地的“无人化”试验田里,朱海滨和同伴卷起裤脚走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
辽阔大地,为何选中泗洪?张洪程院士团队的成员向实践团道出了缘由——泗洪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还围绕粮食产业提档升级重大需求,寻求稻米的高质量发展“良方”。这一点,与张洪程院士的“让‘中国粮仓’满起来”的理想不谋而合。2020年10月,张洪程院士选择在泗洪建立基地,带着他的学生开展优质稻麦品种选育与筛选、稻麦两熟现代化耕作研究,探究泗洪好米之道。
泗洪当地素有“薄水分蘖”的说法,即为了减少水稻无效分蘖,稻田在分蘖期需要进行浅水勤灌,保持薄水层。
时近午时,朱海滨和同伴仍在稻田里忙碌,不时低头拨弄田里的秧苗。“我们在数苗,通过数苗可以计算出稻田的栽种密度。”朱海滨说。说话间,朱海滨从田中拔出几棵秧苗,开始仔细查看水稻秧苗的分蘖数,他说:“分蘖数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水稻产量,我们会根据情况采取措施控制水稻的分蘖数量。”
四四方方的试验田,连成一片,与水分管理同样重要的烤田,也即将开展。“烤田,也叫晒田,是通过控制水分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增产。在特定时期排干稻田中的水,让稻田表面干燥,以此达到控制水稻无效分蘖、增强抗逆性的目的。”朱海滨说。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夏季田间管理是成就一棵优质水稻的关键。在随后一段时间里,这群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将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并将试验得到的结果提供给农业专家,为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栽种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