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调研服务队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灵泉村,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此次奔赴灵泉,我们既带着对灵泉之名由来的好奇,渴盼也享受一次灵泉的沐浴;又满怀期待和崇敬,急切地想要看一看灵泉的前世今生;还隐隐地有些担忧,不知灵泉村经历是沧桑是否已风烛残年,我们的脚步会不会惊扰它休养生息的美梦……
一场美丽的邂逅
宋代王灼在《次冯申之游灵泉韵》中说:溪细山疑合,谷转路始穷。明代皇甫汸也在《温泉》中说:灵泉灵泉泻温液,灼水沸华池。灵泉之美,可见一斑。而能以“灵泉”为村名者,殊不多也,其背后有着怎样美丽的故事?在地理坐标上,以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灵泉村距西农最近,于是一番商定,我们便有了与灵泉村的第一次美丽邂逅。
走进灵泉村,我们才发现,这座小小的村落有着这么多的美丽光环!
2013年,该村被住建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2月31日,又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1年9月,再次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
一块块金字招牌背后,书写的是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治理与发展和谐共生的大美诗篇,美丽的故事,刷新着我们对灵泉村的认知……
灵泉村位于合阳县城东15公里处,村东黄河蜿蜒西去,南眺华山耸立。村边有福山、寿山、绿山,被称为风水宝地。相传,两千年前,这个村落因村东福山背后有能治病的水泉而得名灵泉村。
关于灵泉村,村内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村里有一个叫盼富的老人虽然家里很穷,但心地善良,经常帮助别人。一天晚上,盼富老人梦见一只大蝎子,蝎子说:“我住在村东南方沟里的清泉边,看到你们村这么穷,但人善良,来帮你们致富。”说完,蝎子翘起尾巴,往土坯上叮了一下,结果土坯变成了银子。大蝎子又说:“你们村人不能光守着家,要走出去做生意。”
老汉梦醒后,拿着那块土坯变的银子告诉村民,村民们去村东南方的沟里找那只蝎子,发现清泉边冒出来一座山,山体像只翘尾东行的巨蝎。灵泉村人拿着那块银子出门做生意,最终灵泉村成了闻名遐迩的“财东村”。
灵泉村人善经商,其经商历史可上溯到明朝末年。至清末,灵泉四大商号:义聚合、义聚正、丰号等名噪一时,遍布西安、太原、汉口、广州、香港等地。财富的积累为大兴土木奠定了基础,于是灵泉村出现了一座座具有特色的明清民居,灵泉村民居大部分仿照北京四合院形式建筑。院落大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至今多处可见。这些拴马桩,象征着灵泉村人的财富和地位。
灵泉没有见到,更没有沐浴成,但似乎另有一种沐浴正发生在我们心里。
美向我们身边走来
我们进入灵泉村,车子停在村委会门口,右手边便是灵泉村古村落的老城墙,
城门上斑斑驳驳的锈迹仿佛诉说着几百年的沧桑,城门左侧是土石结构,上面钉有“中国传统村落”的字牌。
我们的目光很快被城门上方的特写“笏柱西爽”几个字吸引,一番考究,找到与其相关的成语“挂第西山”。“挂第西山”出自《世说新语·简傲》,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的样子。这个成语与西山有关,西山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着隐逸和超脱,在古代诗词中,“西山”一词也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如黄应举的《次和王虞石侍御西山秋望之作》中就有“注筑西山爽气浮,傍林野鸟竞明啾"的诗句。城门上的“西爽”由此可以推断既可以指西山之爽,也可以指象征性的隐逸之地。而“笏柱”则意味着官员持朝板做朝廷拱柱之臣,内心仍以国事为重,只不过在处理政务的同时,也懂得闲暇享受自然美景,体现了一种上得了庙堂、下得了厅堂的超脱世俗生活态度。“笏柱西爽”这个成语通过引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脱俗、恬淡闲适的生活境界。
我们随后一路行来,灵泉村静默无语,但似乎又在进行着最深沉的诉说,只是受限于历史久远,无人能够听懂它的语言。即便如此,我们一步步地抵近它,任它的美丽一一向我们身边走来……
据本村支氏族谱记载,唐贞观七年(633),夏阳支姓迁入灵泉村。在明初年间,山西洪洞大移民,党氏家族进入村中。明后党氏家族人丁兴旺,经商发财。从明万历开始,在村中大兴土木,修庙建房,直至清末民初。目前保留的村落格局和主要建筑,便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进入城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三义庙,村里的三义庙如今演变成戏台,庙前的护栏上嵌着“八王子进宝”及石狮、石斗、石旗杆等石雕,这些石雕表情鲜活灵动,雕刻线条精致细腻,展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
三义庙的右侧是古村落的另一个城门,城门上面的“财阜南薰”则象征着一种财富和资源丰富的景象,或者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财阜"(fù cái)指的是财富丰厚,而"南薰"则与温暖和舒适有关,整体上营造出一种安逸和富足的氛围。
在村口瓮城的第二道南门上,原先刻有“汉淮阴侯木罂处”。 汉高祖三年,魏王豹反汉,给正在河南成皋与楚霸王激战的汉刘邦从背上插了一刀。刘邦命韩信渡河征讨魏王,韩信“木罂渡军”大破魏王豹,在此建得的指挥所后世称为“韩信城”,操练兵马的校场后人称为“齐王坪”。
村庄分城内城外两部分,城内三面环沟(东西北),并修有城墙保卫村庄,内城残存的一段城墙据说是康熙年间修建,瓮城城墙时间不详。城门一共有三座,东西南各一座。城墙为黄土制作,高约7米,厚半米到4米不等,周长约3000米。目前有部分墙倒塌断裂,南面城门及城墙保存相对较好。城门一共有三座,东西南各一座。城内街道以东西为主,一共有两条南北街,四条东西巷道。城内建筑多为清末建筑风格,房屋高大,气宇轩昂。
城内街道以东西为主,一共有两条南北街,四条东西巷道,城内建筑多为清末建筑风格。进城门朝北走,路西有一座坐西向东、飞檐斗拱的建筑,这便是党氏老祠堂,也叫党姓祖祠。门口的八字墙上砖雕一副对联:“受姓西来,瓜緜椒衍;修祠东向,山峙河横。”上联说出了该村党姓的历史。据传该村党性祖先为西羌族。细致观看该祠堂,无论是砖雕、木雕工艺精良、细腻,可窥当年工匠的手艺风采。
一部还活着的历史教科书啊!我们不禁感叹,行经在这样的村落,你完全会将喧嚣与浮华忘却,而寻得一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向美的更深处漫溯
调研中,我们发现,村里的石雕,随处可见。在门口、在院内、在路边、有的还被封在墙里。有拴马桩、有门墩、有础石;其造型有狮子、人、猴。老房子虽然已越来越少,但这些石雕还一直保留着。如今的灵泉村,已是新房与老房混杂在一起,因村子发展需要,有部分村民迁出了老村子,在不远处建起了新村。
而党氏祖祠,可以说是党姓家族的历史文化中心,对于研究党姓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则命运多舛。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进行重修,2012年,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党氏祖祠被拆毁。其后党氏后裔党宜西找回了镶嵌于新后巷巷头文明碑中的《始祖祠宇碑》,并在2022年元月才由党国正謄抄并在《美篇》发表公布于世,这些碑记不仅记载了党姓家族的历史,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美丽永远进行时
在探访过程中,一位老爷爷不仅邀请成员们参观自己的家,还分享了古建筑背后的家族故事和生活智慧。古建筑内部雕刻的家训、经久不衰的木制门窗,处处展现着先人的智慧和对后人的期许;而村民们的主动热情,则传承着传统村落的淳朴之美,活现着其时代魅力。
在和村民们的对话中,他们表达了对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关注与期待,普遍认识到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重要性,并希望村子能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生活品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工人和村民的对交流中则流露出对古村落维护的真实想法,反映出村落环境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灵泉村的实践显示,传统与现代并非水火不容,恰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可以相辅相成。这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展望未来,灵泉村有望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复兴相结合的典范,让美丽永远进行下去。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空心化、老龄化、城镇化等问题。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此,我们的建议是:
加强资金投入是关键。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古建筑的修缮、文化活动的举办等。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
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开发至关重要。旅游开发可以为传统村落带来经济收益,但过度开发会导致文化遗迹的破坏。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和开发限制,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商业化。
提高公众意识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途径。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文明旅游,减少对古村落的破坏。
调动民间力量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方法。民间组织和个人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加强民间力量的组织和调动,形成自下而上的保护力量。
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重要。传统村落不仅是物质的聚集地,更是文化的传承地。应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挖掘和传承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