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持续绽放民族风采的重大事业。2023年7月10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感受古老非遗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独特文脉。
追溯历史,汲取千年文化养分为了深入地了解渭南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和彪炳史册的人物风骨,实践队员跨过古朴典雅的木门,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守拙居,缅怀司马迁的史家风骨。《史记•封禅书》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脉,孕育了无数个如太史公一般的光耀千古的伟大人物。实践队员站在守拙居的正厅久久凝望,中堂上挂着太史公的画像,上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之对。 画像前的桌子上端放着一支铁笔,太史公就在这里伏案持着这如椽大笔,把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在一张张必将千古流传的史页里。屋内的陈设也极其简朴,一张木床、一张方桌、两把椅子,外加一套文房四宝,这就是太史公的一切。大道至简既是太史公写史的态度,又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追求。实践队员在参观过后,深有感触,直接开展了讨论交流。实践队员赵克强说道:“第一次了解到这里是太史公的故居,令人大开眼界。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既是太史公的毕生追求,又是无数后辈学者终身的榜样。”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延绵不绝,历经苦难的磨洗依然本色不改,中国人的历史自豪感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无论走到哪里,文脉不绝,中华民族必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图为实践队员在了解司马迁事迹

图为实践队员在交流参观感悟
参观非遗,感受独特地域文化在博物馆中,不仅有对渭南厚重历史的展示,而且陈列着异彩纷呈的非遗文化。渭南是全国有名的“戏窝子”,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实践队员一路看到各种各样的管弦锣鼓乐器,目不暇接的地方戏曲。华阴老腔、华州皮影戏、华阴迷胡、同州梆子、碗碗腔……各种样式的地方乐器,各具特色的本地戏曲,满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传承。声音的传响已然震人心魄,视觉的冲击更是无与伦比。实践队员欣赏到许多绚丽多彩的非遗手工艺术,每一个都透露出本地的风土人情。栩栩如生的提线木偶,憨态可掬的生肖剪纸,千姿百态的花馍玩偶,精致实用的草编鞋帽,线条细腻的面具脸谱,西北风情的泥塑群像……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如此丰富而又独特的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队员在讲解华阴老腔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郭泽毅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了随机采访,一位艺术工作者说道: “非遗传习馆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来到这里参观学习非遗泥塑。这里的泥塑造型非常具有陕西的地域特色,是广大艺术工作者创造地域文艺作品的重要源泉。”

图为实践队员在和来访游客进行交谈
据悉,渭南非遗传习馆每年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其中不乏由父母陪伴参观的小朋友、在校的青年大学生、当地的市民及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该馆在讲述非遗历史、传承非遗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真正实现让非遗文化进万家。
挥动皮影,体验千年指尖艺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队员在了解过皮影的发展历史和欣赏了画工精美的皮影造型后,一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亲自上手去体验博大精深的非遗皮影艺术。一块四尺见方的幕布,几个简单摆放的幕后背景,一手拿着三支竹竿撑起的皮影便可以展开一场“大战”。一人拿着孙悟空,一人拿着女妖精,在幕布上便缠斗起来。小小的皮影并不好操作,平时站在幕布前看到老艺人的皮影在舞台上表演得行云流水,丝毫不亚于电视上的动画片。等到实践队员去挥动皮影时,一个个本来应该在幕布上舞动的人物却像粘在手上一样,显得笨拙而又呆滞。能够像老艺人一样灵活地实现不同皮影人物的飞转腾挪,这可绝非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哪会有舞台上美妙绝伦、轻盈灵动的皮影表演?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甚至火起来,就是要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尤其是让广大青少年去亲身体验,亲自操作,在乐趣中了解非遗文化,在热爱中传承民族瑰宝。

图为实践队员在体验皮影表演
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是连接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中华儿女可以透过非遗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延续着中华文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当代中国青年应该主动了解非遗文化,积极传承非遗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