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曲师大团队助力涛雒鱼灯“焕新”,点亮非遗传承之光

时间:2025-02-06     阅读:

曲师大团队助力涛雒鱼灯“焕新”,点亮非遗传承之光

在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宛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富矿,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去传承。2025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深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成家廒头村,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鱼灯传承实践活动,为古老的鱼灯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
涛雒鱼灯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沿海渔民为祈求出海平安、鱼获满仓,用竹篾和彩纸制作成鱼形灯盏,在夜间舞动,模仿鱼群游动的姿态,之后逐渐融入岁时年节庆典。另一种说法是,最初是渔民为解决照明问题而制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灯上绘制了花卉图案和吉祥寓意的字眼,承载着年年有余、丰收吉祥的美好祈愿。当地流传的民谣“照,照,照毛虫,照得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更是展现了鱼灯与当地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成家廒头村,素有“北有潍坊风筝,南有廒头灯笼”的美誉,这里几乎家家都曾制作鱼灯,一盏鱼灯背后,不仅是美好的寓意,更是代代相传的匠人精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塑料玩具等新兴事物兴起,涛雒鱼灯制作这一手艺在当地逐渐式微。曾经有600多户从事制作鱼灯笼的成家廒头村,如今只剩下十来家。面对这一困境,“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踏上了传承鱼灯文化的征程。
团队成员首先深入溯源寻根。他们一头扎进图书馆古籍室、地方文化馆,在故纸堆与老物件中探寻鱼灯起源。走访老艺人时,队员们了解到当地鱼灯制作工序严苛,门道众多。比如选竹,必用特定年份毛竹,其柔韧性与坚韧度俱佳,方能撑起灯型;彩绘颜料采自天然矿石、植物,经研磨、调配,色彩百年不褪色。这些传统工艺的细节,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实践基地,鱼灯传承人成积森师傅亲自传授技艺。制作鱼灯,从选竹、破篾、扎架到裱糊、彩绘、装饰,每一步都饱含先辈智慧。以制作苇蒲杆骨架为例,每年腊月,师傅们会把生长在湿地的苇蒲杆裁成一定尺寸的段,再弯圈存放,以防制作过多不便存放或损坏。师傅们还会用钉有四个有规律钉子的工具将苇蒲杆弯折成段,展现出古人的智慧和非遗纯手工制作的魅力。几根苇蒲杆在师傅手中上下翻飞,很快就能变出一个精巧结实的鱼型骨架。除了骨架,鱼灯制作还需要两种特殊的纸。一种是鱼肚子纸,将普通白纸裁剪好,用手工调制的浆糊涂抹在鱼型骨架的上下两侧;另一种是鱼衣子纸,在鱼形印版上涂上鲜艳的红色,把纸平整铺盖在印版上,用萝卜来回滑几下,鱼的形状便显现出来,再用浆糊糊在鱼身。最后用特制的涂料给鱼身涂抹上色,一盏精美的鱼灯才算大功告成。
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如编竹篾时篾条割手、框架松散,但他们毫不气馁,反复练习,手指磨破缠上创可贴继续。在裱糊后的鱼灯上,他们绘制传统吉祥纹案,如锦鲤跃龙门、荷花映双鱼等,还融入现代创意,让鱼灯既保留古韵,又充满新意,引得师傅连连称赞。例如,有的队员将现代动漫元素融入鱼灯图案设计,使鱼灯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还有的利用新型环保材料制作鱼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拯救鱼灯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守护文化记忆。”团队成员表示,希望通过多元途径唤起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关注,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活”起来。为此,团队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短视频,详细展示鱼灯制作过程,累计播放量已达到[X]次,收获了大量点赞和转发。同时,他们还开发了鱼灯主题的文创产品,如钥匙扣、手机壳等,在校园和周边社区售卖,销售额达到了[X]元,不仅传播了鱼灯文化,还为鱼灯传承工作筹集了部分资金。
如今,涛雒鱼灯已从濒危绝境中重燃希望。它如一座桥梁,连接先民智慧与未来期许,每一盏灯都凝结着世代渔家的祈愿与匠人的坚守。曲阜师大团队以青春之力勇立潮头,携手传承者破浪前行,让这盏黄海之滨的文化明灯持续闪耀,为非遗传承续写不朽篇章。 
作者:王喆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