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沃土织就共富网,红旅研学激活振兴魂
时间:2025-02-11 阅读:
为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与文旅融合中的创新实践,2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社会实践队深入莱西市双龙泉农场,通过田野调查、深度参与和创意赋能,挖掘这片土地从“荒田碎片”到“农旅融合”的振兴密码。实践队以专业视角为农场注入新思路,在土地流转、红色文旅、品牌升级与人才引育中留下青春印记,见证了一场传统农业与创新思维碰撞的共富实践。
土地流转:从荒芜到繁荣的经济嬗变
双龙泉农场的振兴故事始于2014年。面对土地闲置、村民收益微薄的困境,农场通过流转186户村民的400亩土地,迈出了规模化经营的第一步。“当时一亩地年收益仅两三百元,流转费给到1000元,村民积极性很高。”农场负责人张书记回忆道。土地流转不仅让村民获得稳定收入,更让农场实现机械化种植与集约化管理。
实践队员走进农场,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大力量,在大棚劳作的村民向队员们感慨道:“过去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按月领工资,还能学技术!”
红色文旅:唤醒沉睡资源的创新实践
若说土地流转是双龙泉的“经济底盘”,红色旅游则是其“文化灵魂”。农场内,一座修缮一新的青砖建筑格外醒目——这里是“小院会议”旧址。2021年,农场联合村集体投入资金,将废弃房屋改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复原历史场景的同时,增设党史展厅、研学工坊等设施。目前,该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50余万元。
“我们与市委党校合作,开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沉浸式研学项目。”张书记介绍。实践队员跟随研学团队体验了一日行程:清晨在党史展厅聆听革命故事,感受着红色文化的洗礼;午后参与农事劳作,傍晚与村民围坐畅谈乡村振兴。但与此同时,实践队员在访谈中捕捉到痛点:“展陈方式太静态,年轻人觉得没意思。”为此,实践队提出建议——将党史故事编成情景剧本,增设“红色粮仓”互动游戏,把农事体验融入党课,让游客们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以此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
品牌突围:从“散兵游勇”到“龙泉鲜品”的升级之路
“好苹果卖不出好价钱”曾是双龙泉的痛点。2022年,农场牵头成立“龙泉供货公司”,整合周边三个村庄600余亩土地,打造统一品牌。“过去村民卖苹果,一斤最多2元;现在通过公司包装和电商推广,能卖到5元!”张书记向实践队员展示线上销售数据。
然而,品牌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发现,农场虽已注册商标,但缺乏专业运营团队,线上推广依赖村干部“兼职”,短视频账号粉丝量不足千人。对此,实践队员迅速行动:优化产品包装,加入农场特色元素;在各媒体平台发布宣传视频,聚焦采摘体验与红色故事;联合高校电商社团开设直播培训课,帮助村民掌握带货技巧。
人才之困:柔性引智破局空心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句话在双龙泉尤为现实。农场内,忙碌的多是50岁以上的村民,青年面孔寥寥无几。“年轻人要么在外读书,要么进城打工,留下的人对市场运营一窍不通。”张书记无奈道。为破解人才困局,实践队员建议农场尝试“柔性引才”: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吸引大学生短期驻村;聘请农业专家定期指导;推出“乡村创客”计划,为返乡青年提供启动资金。
临别时,队员们将调研报告递交农场,并承诺持续提供智力支持。“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育森林。我们期待双龙泉的经验能复制到更多村庄!”实践队队长迟钰表示。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守住土地的“根”,也要插上创新的“翼”。双龙泉农场以土地流转激活经济,以红色文旅传承文化,以品牌建设对接市场,虽面临挑战,却为农业与文旅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队员们将持续关注双龙泉农场发展,助力这片土地吸引更多“归雁”,书写共富新篇章。
作者:王鹤霏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