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红安非遗!
清风阵阵,细雨朦朦,“红”心“非”扬——外国语学院寻脉红安精神助力非遗文创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红安七里坪长胜街,重点参观学习了红安绣活传习所,以及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传习所等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红安绣活”具有长江中游地区鲜明的艺术特色。如果把我国的四大名绣比作花坛中的牡丹,那么,“红安绣活”则是以其山乡野花的芬芳伫立在民族的百花丛中,它赋予人们的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机盎然的、富有田野清新感觉的艺术美的享受。

在红安绣活传习所中,非遗传承人席和玉女士正安静地绣着鞋垫。看到实践队到来,她热情向队员们介绍了“红安绣活”独特的配色以及特别的针脚绣法,独具特色的红安绣花鞋垫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质地宜人、制作优良、舒适耐用更受人青睐,红安人民巧具匠心地在鞋垫内添加丝瓜络,还能起到按摩脚底的作用。

红安大布的制作则是千百年来红安人世代流传的一种手工纺织 技艺。红安大布上精妙的图案更体现出红安人民的心灵手巧。经纬的交纵、木梭的飞舞,造就了规律、奇妙的独特花纹。这些花纹都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期望。红安大布非遗传承人向实践队展示了大布的织造过程。


在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队员们看到了更多红安绣活作品及大布花样,还有儿童服装、旗袍等非遗文创产品。

这次红安非遗文化之旅让队员们沉浸其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独有的经岁月积淀的魅力。
二、一针一线绣百态,活灵活现展红心
2023年7月8日,阳光和煦,乘着微风,“红”心“非”扬——外国语学院寻脉红安精神、助力非遗文创社会实践团队踏上去红安绣活传习所学习当地绣活的路途,团队成员个个带着十足的期待去了解红安绣活的具体绣法,以便更好地体验非遗技艺,弘扬红色文化。

“红安绣活”是在当地人民群众伴随着地域风情、人文历史的演变逐步形成,不断完善的一门民间艺术,其绣品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兴盛。在红安,绣花鞋垫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品。妇女们借绣活来展示才艺,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愿望,使红安绣活成为广大乡村民众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

向我们教授红安绣活的是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红安绣花鞋垫”代表性传承人席和玉。她擅长刺绣、十字绣和绒绣等各类绣活,掌握了刺绣绣花鞋垫的基本技法,绣出了风格各异的线绣或绒绣刺绣绣花鞋垫作品近千种。她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红安地方特色。

在学习红安绣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所做出来的作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深厚的功底。把线串到小小的针孔里,沿着图案纹路上进下出,下进上出,一丝一毫都牵动着作品整体的呈现,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豆大的汗珠落在席和玉的脸颊上,她却从不会被环境所牵动,她耐心、专心地教我们每一针一线,一遍遍地向我们讲解绣活的细节。

红安绣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民间艺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变迁,蕴含着红安精神乃至民族精神。通过学习红安绣活,我们深深感受到传承人传承非遗技艺的艰辛与伟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弘扬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