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走进湘西非遗,探寻民族交融根脉

时间:2025-02-17     阅读:
走进湘西非遗,探寻民族交融根脉
在2025年新春之际,湖南中医药大学“青研湘西”团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国行”调研团,于2月8日至16日奔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踏上了深挖湘西非遗推动民族交融的调研征程,将社会实践课堂延伸至充满非遗魅力的湘西热土。
泸溪:凿花纹融百彩,挑花线聚千心
泸溪县,这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的土地,不仅孕育了70余项璀璨的非遗名录项目,更滋养着100余位非遗传承人,他们用匠心守护着民族的记忆,用技艺架起民族交融的“连心桥”。为探寻非遗背后的民族交融密码,团队与盘瓠传说国家级传承人侯自鹏、苗族挑花国家级传承人杨春英等进行深入探讨,并走访踏虎凿花传习所、李铁骑踏虎凿花艺术体验馆、佘军菊花石雕馆等非遗工作坊。苗乡踏虎凿花勾勒多民族审美公约数,土家菊花石雕镌刻山水同源记忆。非遗传承人杨春英以挑花为媒,将十八洞村的团结故事绣进国际视野,用创新针法串起湘西各族文化基因,在针起线落间编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泸西县非遗办主任杨进介绍泸溪非遗建设及发展历程。胡家宝供图
凤凰:苗绣针连万脉,纸扎竹舞民魂
凤凰纸扎、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分别列入第二、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现鲜明民族特色。团队深入调研纸扎、苗绣技艺,专访凤凰纸扎国家级传承人聂大勇及苗绣省级传承人向秀平。向秀平大师以针线为笔墨,历时十年绣制世界最长苗绣——《苗族古歌史诗绣卷》,将苗族创世神话与汉族典籍纹样相融,促进多民族审美共鸣。聂大勇大师创新纸扎技艺,让其融合土家族建筑元素的“非遗长龙”登上央视2025春晚舞台,通过现代光影技术演绎,在56个民族同步观看的除夕夜绽放异彩。两位传承人正以非遗为媒,苗绣以文化符号凝聚共识,纸扎以工艺共享打破壁垒,共同编织中华民族多元交融的文化经纬。

图为叶水云大师介绍其作品。易珈羽供图
吉首:织锦绣融百族,苗画镌铸同心
团队继而穿行吉首市非遗脉络,实地探访春海苗族挑花艺术馆、湘西州博物馆,对话土家族织锦国家级传承人叶水云与苗画国家级传承人梁德颂。叶水云大师将土家族织锦挑花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深度融合,其作品既保留着土家族“四十八勾”等传统纹样的文化密码,又巧妙融入苗族银饰造型元素,开发出被各族消费者青睐的时尚手包系列产品。与此同时,苗族画家梁德颂以苗画为基底创作的文创产品,通过提炼土家族建筑中的吊脚楼意象与苗族图腾纹样,设计出具有跨民族审美共识的家居装饰品。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苗画、织锦等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更通过产品流通搭建起民族文化交流的实体纽带。
此次湘西非遗之旅,生动展现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推动民族融合。从泸溪非遗工坊里踏虎凿花与菊花石雕的跨界碰撞,奏响民族融合新乐章;到吉首市中,土家织锦携手苗族挑花的跨民族共舞,绘就民族团结绚丽画;当苗鼓与土家山歌在武陵山脉间交响,非遗不再是凝固的历史符号,而是化身为流淌着共同血脉的文化基因,让“各美其美”的民族特色升华为“美美与共”的精神纽带,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书写出更具生命力的注解。(通讯员:彭志凯、赵桂芊)
 
图为张春海大师与团队的合影。王博凡供图
作者:彭志凯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