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中的追光者:郇华民与他的教育长歌
在苏北鲁南那片广袤且厚重的土地上,岁月的风雪虽已渐渐掩埋了往昔的战火硝烟,却无法掩盖那段峥嵘岁月里闪耀的人性光辉。有这样一位追光者,他以教育为犁铧,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耕,播撒希望的种子;以信仰为火炬,在黑暗的长夜里前行,照亮无数人的心灵。他,就是郇华民,一位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教育长歌,成为了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
一、寒夜烛火,教育信仰的肇始
回溯至百年之前,彼时的中华大地,宛如一艘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巨轮,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苦难。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军阀混战不休,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土匪横行肆虐,烧杀抢掠,使得原本就贫瘠的乡村雪上加霜。整个国家在黑暗中苦苦挣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1907年,在江苏东海这片同样饱经沧桑的土地上,郇华民诞生了。时代的苦难如同一把重锤,锤炼着他的意志,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使命感。20世纪20年代,在那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乡村几乎被知识遗忘的年代,郇华民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决然地在东海的土地上创办了第一所乡村学校。
那所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恰似寒夜中燃起的一支微弱却坚定的烛火。校舍简陋,师资稀缺,条件艰苦异常,但郇华民却以满腔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念,精心呵护着这来之不易的教育火种。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从此,这烛火在他的悉心培育下,愈燃愈旺,不仅照亮了乡村教育的荒芜之地,更点燃了他将革命教育视为终身信仰的奋斗征程。
二、战火坚贞,教育与革命的同途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抗战时期,那是一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黑暗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郇华民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他毅然投身于抗战教育事业,将教育与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郇华民不仅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更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亲自带头办学,带领着一群怀揣着理想和热血的青年以及学生们,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艰难前行。他们一边躲避着敌人的炮火,一边坚持教学,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顽强地坚守着教育的阵地。
他们的足迹遍布苏北和鲁东南的每一个角落,从东海那片他深爱的故乡,到宿迁、沭阳、海陵等饱受战火摧残的城市;从赣榆那片充满生机的田野,到莒县、日照、临沭、临沂等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他所创办的学校如同寒夜中的一盏盏明灯,为地方和抗日队伍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政治干部、军队干部和地方行政干部。
这些干部们,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坚定的信仰,奔赴到各个抗日战场,成为了抗击侵略者的中流砥柱。郇华民就像一位坚毅的领航者,引领着这艘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教育航船,在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中,坚定地向着胜利的彼岸破浪前行。
在那个动荡不安、思想碰撞激烈的年代,郇华民怀揣着“三民主义”的理想踏上了教育的杏坛,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的现状,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然而,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洞察和对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他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于是,他毅然高举“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兴校办学,将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着坚定信仰和高尚品质的学生。
他以瘦弱的身躯,却蕴含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执着地将教育的微光高高举起,用自己的信仰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凝聚起一批勇敢无畏的夜航者。他们如同点点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闪烁着光芒,共同点燃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之火,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废墟新辉,教育的坚韧重生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在其西撤之际,对曾经的教育阵地进行了疯狂的破坏。东海师范学校,这所承载着无数人希望和梦想的学府,也未能逃脱厄运,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空空荡荡、破烂不堪”,仿佛一位遭受重创的巨人,在废墟中痛苦地呻吟。
1948年11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郇华民临危受命,肩负起了接管东海师范学校的艰巨任务。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迅速投入到学校的重建工作中。
他四处奔走,不辞辛劳地筹集资金和物资;精心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蓝图;广纳贤才,积极招聘优秀的教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仅用了22天的时间,这所曾经破败不堪的学校就奇迹般地焕然一新,重新开学。
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校园里,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希望。这一伟大的成就,不仅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仿佛是在呼应着一年后开国大典那振奋人心的礼炮声,预示着新中国教育事业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后,郇华民在教育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他先后担任了东海师范校长、连云港市科委副主任、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水产专科学校校长、海州师范副校长、连云港市教育局顾问组组长等重要职务。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教育初心,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将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史海遗光,不朽精神的传承
郇华民的一生,是追求光明、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教育足迹不仅遍布连云港地区,更辐射到了整个苏北鲁南地区,乃至更广阔的天地。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1991年,郇华民走完了他光辉而又充实的一生,但他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杨纯曾与他并肩作战,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杨纯为他题词:“矢志追求革命真理,热忱献身教育事业。”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深刻地概括了郇华民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深深钦佩。
原中共中央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靳耀南也为他题词:“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这不仅是对郇华民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原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开智评价他“忠诚教育、精心育人、勤政廉洁、德高望重”,是“海属杏坛一基石”。这些评价,无一不是对郇华民一生的认可和赞誉,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苏北鲁南这片浸润着革命者热血的红色土地上,尽管冬日的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但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追光。那是对先行者的深切缅怀,也是对他们伟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仿佛能看到,郇华民这位不朽的师表,正端坐在历史的中心,面带微笑,向我们的内心传送着火光,那温暖而明亮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有志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奋勇前行。
五、冬访心澜,历史回声的激荡
当我们怀着崇敬和探寻的心情,踏上追寻郇华民光辉足迹的采访之旅时,正值寒冬时节。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沧桑;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银装。瓦蓝的天空中,几缕寒云悠悠飘荡,显得格外清冷。
我们辗转于江苏东海县以及郇华民曾经战斗过的苏北地区。东海县,这片地处江苏省东北部的土地,在冬日的笼罩下,显得格外静谧而庄严。这里,西连徐邳,东临黄海,北控齐鲁,南蔽江淮,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战略意义。沂蒙山脉与淮北平原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马陵山下旧石器时代后期的石制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鲁兰河畔焦庄西周早期墓群,诉说着古代的辉煌;丁旺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古朴而厚重,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本以为,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的侵蚀,老一辈的故事或许会如同被积雪掩埋的足迹,逐渐被人淡忘。然而,当我们走进乡间,随意询问时,那来自民间的历史回声却如同一股暖流,穿透了冬日的寒冷,无比清晰、荡气回肠。
那些淳朴善良的乡民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尽管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们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光芒。他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着关于郇华民的点点滴滴,仿佛这些故事早已深深刻在了他们的记忆深处,从未消逝。
他们回忆着郇华民校长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讲述着他如何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他们讲述着郇华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如何带领着学生们在战火中坚持学习,如何为了抗日事业而舍生忘死。这些故事,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郇华民校长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2019年的一个冬日,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一场特殊的重逢令人动容。从上海赶来的百岁革命老人冒自强与郇华民的夫人——91岁高龄的朱崇芹女士久别重逢。两位老人在岁月的磨砺下,身体已不再硬朗,但他们的眼神中却依然透露出坚定和温暖。当他们的双手紧握在一起时,时间仿佛凝固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2019年4月,冒自强(中)与朱崇芹(右) 范春成(左,老战友)聚首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
冒自强老人微笑着开了一句玩笑:“郇华民你认识吧?”这句简单而亲切的话语,瞬间打破了冬日的寂静,化解了历史的凝重,让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岁月的深情厚谊。大家都笑了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冒自强面对着郇华民等老战友的照片,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自豪,深情回忆起自己投身革命的经历。他说,在“七七事变”那年,17岁的他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在表哥王子成家里,受到郇华民、刘锡九、李铁民等人的影响,他们教他唱《松花江上》,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在他心中点燃了一把火,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们给他看《大众哲学》,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在他们的引导下,他毅然加入了青救团,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9年初,青救团要搞武装队,我二话没说,把家里叔伯三家合买的一支防匪用的土步枪,捐出来抗日。”冒自强老人激动地说道,“1939年4月,武装队编入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3团4营。3团西撤后,刘锡九带着我又回到家乡东海拉队伍,后来成立云台大队,郇华民就是参谋长。”
这些珍贵的回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郇华民精神的决心。历史从未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和故事,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流传,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们的精神,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郇华民,这位寒夜中的追光者,他的一生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苏北鲁南的大地上,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奋勇拼搏。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追寻着那束光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让他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撰稿人:张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