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7月2日电 通讯员:叶修宜 刘馨阳
7月2日,集美大学“艺韵流芳”社会实践队继续深入福建南靖的非遗寻访之旅,队员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在田螺坑土楼群展开实地调研。实践队走访书洋镇等地,聚焦客家山歌、夯土工艺与掌中木偶技艺;又以云水谣为核心,探访了和贵楼、演艺中心,深入了解提线木偶等南靖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队员们在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中感受技艺的温度,也在亲身体验与文艺演出中将青春的光亮融入古老的文化长河。
夯土声渐远,匠人心未绝:探访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之路 在南靖的崇山峻岭间,形态各异的土楼如星辰般散落,它们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客家文化的鲜活载体。上午,“艺韵流芳”实践队深入南靖土楼,采访了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张民泰,探寻这项古老技艺的存续困境与传承希望。
谈起土楼营造技艺,张民泰眼中既充满了自豪,又有些许担忧。他介绍道,传统土楼建造包含选址定位、挖基筑基、材料准备、夯筑土墙、搭建木构架、铺设屋顶、内部装修七个步骤。每一步都大有讲究,但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建造方法,如今却少有人问津。
“现在已经没人建土楼了,这门手艺也就没了用武之地。”张民泰无奈地说,“我也有带徒弟,想把这门技艺传下去,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实践的条件。”如今,掌握全套土楼营造技艺的匠人寥寥无几,且都年事已高,这项技艺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峻局面。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张民泰依然没有放弃。他积极参与土楼文化的宣传活动,向人们展示土楼营造技艺的魅力。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土楼营造技艺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该技艺已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同时政府出台了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土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土楼营造技艺,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其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土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不仅是对一门古老手艺的守护,更是对客家文化根脉的追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如何让这门濒危技艺重焕生机,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希望在政府、社会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土楼营造技艺能够薪火相传,让这些凝固的艺术永远绽放光彩。

图为“艺韵流芳”实践队采访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张民泰。通讯员段富达供图。
山歌回响:濒危技艺传承路上的坚守与突围 在这片层峦叠嶂、土楼林立的土地上,客家山歌曾如潺潺溪流,日夜不息地流淌在山间田野,诉说着客家人的喜怒哀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正面临传承困境。上午,“艺韵流芳”实践队对话了客家山歌传承人黄金周,聆听她与客家山歌的故事,探寻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承现状。
黄金周自幼便沉浸在山歌的世界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她从小学习客家山歌,在长辈们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掌握了不同曲调、不同主题的山歌演唱技巧。
如今,她心中也始终怀揣着传承客家山歌的使命感。她深知,客家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客家方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这门古老艺术得以延续,她积极组织年轻人学唱山歌。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现在的年轻人对山歌兴趣寥寥。”黄金周说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短视频等新兴娱乐形式,古老的客家山歌似乎成了“尘封的记忆”。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黄金周依然没有放弃。她坚持在当地的文化活动中演唱山歌,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述山歌背后的故事,希望以此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图为“艺韵流芳”实践队采访客家山歌传承人黄金周。通讯员段富达供图。
当地政府对客家山歌的保护工作也从未停歇。县里组织专业团队对流传于民间的客家山歌进行系统整理,将那些散落在乡野、口口相传的山歌歌词、曲调进行收集、记录,并整理出版成册。这些书籍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山歌资料,也为研究客家文化、客家方言提供了重要依据。
客家山歌的传承之路布满荆棘,但在像黄金周这样的传承人的坚守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希望的曙光。相信只要众人齐心协力,客家山歌定能跨越时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回响,让客家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光芒。
青春律动展风采 古韵戏台奏新声 傍晚时分,“艺韵流芳”实践队走进云水谣古村落,在充满历史韵味的戏台上,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融合舞蹈、唱歌、竹笛演奏的精彩表演,以艺术之美传递青春力量,在古村的青砖黛瓦间奏响新时代的文化乐章。

图为“艺韵流芳”实践队队员在云水谣戏台演出。通讯员段富达供图。
此次在云水谣戏台的表演,不仅是“艺韵流芳”实践队队员们才艺的展示,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青春活力的交融碰撞。通过这场演出,实践队队员们以文艺为纽带,拉近了与当地居民、游客的距离,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助艺术的力量,为古村落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用青春的笔触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秘土楼瑰宝:田螺坑与裕昌楼的奇妙之旅 午后,“艺韵流芳”实践队开启了一场探秘田螺坑土楼群与裕昌楼的独特旅程,亲身感受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田螺坑土楼群宛如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靖的山水之间。它由一座方形的步云楼和三座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以及一座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从高处俯瞰,恰似“四菜一汤”,错落有致,美轮美奂。队员们站在观景台上,纷纷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手中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而裕昌楼则以其“东歪西斜”的独特姿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这座建于元末明初的土楼,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福建土楼。楼内部分支柱左倾右斜,最大倾角达到15度 ,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其吹倒,但历经无数风雨和多次地震,却依然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奇迹。在楼内,队员们还了解到它独特的楼层功能划分:一层为灶间,二层是粮仓,三层供老人居住,四层为年轻人的住所。此外,裕昌楼的水井设计也别具一格,除了大天井的水井,后半楼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水源充盈,至今仍在使用。
此次参观,队员们不仅领略到了田螺坑和裕昌楼的建筑之美,更深入了解了客家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也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进这些古老的土楼,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图为“艺韵流芳”实践队在裕昌楼的合影。通讯员段富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