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践行今夏,颍上千秋”实践队走进阜阳颍上县半岗镇、西三十铺镇及周边区域,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乡村振兴、红色传承、非遗文化等为核心主题,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参与到真正的人民劳动和基层工作,在实践中历练、在志愿中精干。
6月29日至30日,实践队深入半岗镇柳条基地与红柳公司,探寻非遗柳编的奥秘。在田间,队员们跟随负责人在躬身劳作间体会农耕艰辛。走进非遗手艺人的家中,柳编奶奶手把手传授“量尺”与编织技法,让队员们领略到传统技艺的精妙。当得知柳编工艺品远销100多个国家,成为安徽文化产业的国际名片时,大家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图1 志愿者与去除侧芽的工人阿姨们的合影(摄影:柳涵)
颍上泥人寻古韵,陶公妙手塑匠心6月30日,实践队踏入管仲老街颍上泥人堂,拜访市级非遗传承人陶传丰。陶老师秉持“慢工出细活”理念,作品多耗时数月乃至数年精雕细琢,因而多次被阜阳市博物馆收藏。在其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塑造泥人,指尖传承非遗匠心,将文化火种深植心间。

图2 颍上泥人非遗传承人陶传丰指导志愿者捏泥人(摄影:柳涵)
以爱叩响童心扉,用心浇灌成长花7月1日上午,团队成员化身心灵引路人,借助生动的PPT演讲,用童趣满满的语言开启心理健康知识课堂,照亮孩子心灵世界。“我的幸福泡泡”创意游戏中,孩子和家长们尽情编织梦想、分享快乐,他们心底最纯真的声音得以展现。此外,团队成员还带领孩子们,用音符传递温暖与力量,在欢快的旋律中,点燃每一颗勇敢追梦的心。

图3 心理健康科普时积极回答问题并获奖的儿童与志愿者合影(摄影:崔幸幸)
丈量沃土探农脉,叩问民生绘新篇7月1日下午,洪单村村书记化身为 “乡间向导”,引领实践队穿梭于乡间巷道,沉浸式感受乡村振兴脉搏。生产车间内,缝纫机的嗡鸣与工人专注的身影交织成产业兴旺的动人画卷。“咱这旱田啊,红薯就是‘顶梁柱’!”书记的话语间满是自豪。以红薯为媒,村里深耕全产业链,将普通 “土疙瘩” 加工成粉丝、粉皮、粉条 “三粉” 特色产品,让其变身增收致富的 “金链条”,既守住了乡土农脉,更铺就了村民的幸福路。
图4 西三十铺镇团委负责人与志愿者们交谈(摄影:柳涵)
米油承载关怀意,脚步丈量敬老情7月2日,团队成员怀揣着浓浓的敬意与温暖来到半岗镇沈圩村,将一袋袋大米、一桶桶食用油,亲手送到村里的爷爷奶奶手中。这份微薄心意,是晚辈对长者的感恩与关怀,愿能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暖意,让敬老之情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图5 志愿者们为沈圩村老人送上米油温暖留念(摄影:柳涵)
颍上实践结硕果 青春躬行向新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三下乡的落幕并非实践终点,颍上土地上收获的感悟与情谊,已化作前行底气。实践队以步履丈量乡土,于非遗传承、教育帮扶、产业调研中践行担当。未来,他们将以更坚定的步伐奔赴各地,让青春在服务基层、反哺社会中持续生长向上力量!
撰稿人:姜海川、崔幸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