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红韵筑基,绿脉生金 ——江西师大外院学子赴渝三下乡

时间:2025-07-06     阅读:
七月流火,青春如火。红岩精神浸润的土地上,产业新绿蓬勃生长。近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椒香承红韵,沃土育新篇”乡村促进团深入重庆市江津区,展开了一场触及灵魂的“红”“绿”对话。以历史为镜,叩问初心;以产业为桥,感知振兴,以青年视角刻写下对乡土中国的深沉思考。
红色基因——淬炼青春的精神坐标


走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照亮未来。实践团首站便踏入了庄严肃穆的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实践队员们在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前驻足凝视,元帅戎马倥偬、科技强国的光辉一生,在生动专业的讲解和文物前饱含深情的文字陈述中,变得鲜活可触。“科技强军,振兴中华”的铿锵誓言,透过时空,在学子心中激起强烈共鸣。他们在元帅的铜像前缅怀,瞻仰陈列广场中央的飞机模型,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对家国的赤诚与担当,一股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报国的信念油然而生。

 暮色下的石墙院,则成为了思想碰撞的火花之地。陈独秀故居内,一场围绕“新文化与青年使命”的深度研讨会在此展开。在陈独秀曾思索、挥毫的空间里,青年学子们在幽幽灯火中,共颂经典、热议思潮。百年风雷激荡的历史回响,与新青年们关于责任、奋斗的现代思考交融在一起,历史的厚重感化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在村社走访中,老党员讲述的革命故事、乡情馆展陈的奋斗光辉,更是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年轻一代的心田,将抽象的红色精神具象为身边榜样的力量。

绿色发展——赋能振兴的乡村密码


当青春的足迹从纪念馆、旧居转向田间地头,扑面而来的是充满生机的椒香与忙碌的乡村图景。在先锋镇保坪村,“椒”点江山的故事成为实践团另一部鲜活的教材。花椒的辛香,是保坪村最生动的产业名片。步入村花椒文化展厅,团队经历了一场认知革新:传统的调味香料在这里裂变为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花椒精油护肤品、风味食品、健康胶囊等产品琳琅满目。一颗颗红润的花椒,竟承载着科技赋能、市场开拓与文化创意的多重价值。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小特产”要做成“大产业”,离不开以创新驱动的价值深挖与链条延伸。更深刻的启示来自产业发展的韧性教科书。一份详实记录2008年特大雪灾的村史档案,定格了当年椒林覆灭的悲凉景象。然而,紧邻着灰败的照片,是村民们爬冰卧雪、反复试验嫁接技术的手写笔记。这份图文对照,给团队带来直击灵魂的震撼:灾难可以摧毁椒林,却压不垮椒农与土地同生共荣的意志。产业重生之路所彰显的顽强生命力,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精神动力。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绿色产业的生命力,不仅源自资源禀赋,更根植于应对挑战的不屈韧性与自我革新的勇气。

 村中悄然生长的“新绿”,也为团队理解多元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注脚。由旧农舍改造的“椒香工坊”,精密仪器与传统农具共处一室;旧粮仓焕新的“乡土研习所”,成为自然教育的场所。这些探索虽非主干,却闪烁着保坪村力图延展产业价值、培育新质人才的智慧。队员们观察到,绿色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更是产业生态的构建、乡土价值的活化,是将自然馈赠与人文积淀,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载体。

融合回响——镌刻大地上的青春答案

在江津这片热土上,重温红色历史与扎根绿色产业不再是两条平行线。实践队员们将家国情怀融入大地,在聆听红色故事中坚定了“为了谁”的信仰,在探寻绿色产业中践行了“怎么为”的担当。他们把国家最新的惠农政策用乡音传播至田间炕头。每一步丈量,每一次交流,都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行走思政课”。
红色的星火映照前路,绿色的产业孕育希望。江津的实践深刻启示着青年:乡村振兴的恢宏篇章,既需从峥嵘岁月中汲取深沉的精神伟力,筑牢信仰之基;也要在时代前沿激发现代产业的澎湃动能,铺就富民之路。大学生们用脚步证明,当青春的热情融入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脉动,那份沉甸甸的使命,终将在融合发展中绽放出绚丽光彩,为广袤乡村的明天,播撒下无限可能。

 
作者:冉芳瑜、陈峙屹、陈玉飞、王君婷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