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人民文化生活发展,有着广泛而长久的交流和发展,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突飞猛进,民间技艺却在逐步消失。为了传承非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引领青少年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日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启童心,青春心向党”实践团走进淮安车桥镇,和车桥剪纸传承人曹晓平老师一同为孩子们开设了一堂剪纸精品课,与孩子们一起在动手动脑中聆听了一场指尖“红色”思政课,探寻出不一样的红色文化传承途径。
图为车桥剪纸传承人曹晓平老师。
在车桥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实践团见到了车桥剪纸非遗传承人曹晓平老师和她的一幅幅精巧绝伦的剪纸作品,《周总理剪影》、《党史学习进万家》、《三忠于》等。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被眼前这位朴实专注的乡村“守艺人”和她的作品中洋溢的红色基因深深地震撼了。可亲可敬的周总理、生动鲜活的党史学习、托举党徽的青年人……她用一把剪刀传承着中华剪纸技艺,也传达着对党和国家无限的热爱。
恰逢七月,当天曹老师正准备创作一幅作品献礼建党102周年,曹老师说:“剪纸是一门慢工出细活的艺术,构思、描线、动剪,每一道工序都自有其规律,一步也急躁不得,同时,剪纸者美术功底要好,富有想象力,作为剪纸艺人,希望这门技艺能以社会传承的方式生生不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传承这门艺术,让更多的人去热爱和了解车桥剪纸。”聆听了曹老师的话语,实践团的同学们对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车桥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跃跃欲试,想要动手体验剪纸魅力。最终,同学们和曹老师共同完成了这幅《红船精神,永远跟党走》作品,也在一刀一划中更加坚定了砥砺青春跟党走的信念。
感悟了剪纸作品下蕴含的精神力量后,实践团采访了曹老师,曹老师从职业初心、历史溯源、制作工艺、传承现状、经济效益、时代挑战六个方面做出了分享,带领实践团同学们进入了一场非遗文化探索之旅,加深了同学们对车桥剪纸和非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进一步坚定了守护好、传承好车桥剪纸的决心。
淮安作为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和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车桥战役的发生地,这里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如何把这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如何把这把剪刀和这浓浓的爱国心传递到青少年手中,让车桥剪纸技艺代代相传,更让恩来精神生生不息,是实践团和曹老师共同的愿望。于是,实践团面向车桥镇少年儿童开展了“非遗启童心,青春心向党”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曹老师担任校外讲师,讲述爱国故事,传承剪纸技艺。萌萌的福兔,火红的党徽,映红了孩子们的笑脸也照亮了他们的内心。
图为车桥剪纸传承人曹晓平老师向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
图为孩子们在展示剪纸作品。
活动最后,曹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文化宝库,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宝藏,是文化自信之根。当前我们文化站已与镇上的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剪纸工作室,广泛培育剪纸这门艺术的群众基础和青少年基础,真正用非遗文化启智润心。但是,车桥剪纸在人才培养、艺术质量提升、与当下的新媒体进行结合方面仍存在不足,所以,车桥剪纸的传承需要你们的加入,让我们一起用心守护与传承好车桥剪纸。”团队负责人郁佳树同学说:“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把家乡的剪纸技艺传承好,争做车桥剪纸传承的先行者,让车桥剪纸因为更多青年人的加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社会实践,通过青少年的加入,让剪纸非遗传承人看到了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的希望,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让老技艺焕发新生机,在新时代讲述新故事,让中华剪纸技艺成为刻印在青少年心中的一抹中国红。
图为合影留念